[object Object]
哈小斌
重庆
三峡库区
乡村学校校长扎根农村7年不言苦 甘当困境儿童“哈爸爸”
发表时间:2023-08-23来源:重庆市文明办

  哈小斌,男,1975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忠县涂井乡中心小学校校长。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哈小斌,对乡村教育、农村孩子有着特殊感情。在偏远农村学校任职7年,他首办全县寄宿制农村小学;积极对接公益组织,建成全国首个公办社托学校兜底解决全县困境儿童学习生活困难,被广大困境儿童亲切地称为“哈爸爸”。哈小斌曾荣获“重庆好人”等荣誉。

  改走读为住读 让乡村孩子告别“上学难”

  哈小斌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教师。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2016年秋季学期,哈小斌辞去忠县城区某小学副校长职务,主动请缨到忠县最偏远的庙垭小学任校长。

  开学不久,哈小斌发现有几个孩子早上总是迟到。经向班主任了解,得知这些孩子来上学单程就要花2、3个小时,迟到在所难免。而每天放学后,孩子们回到家已经夜深。不少教师反映,部分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爱打瞌睡。究其原因,也是晚上入睡太晚、早上起床太早。

  亲身体验上学放学的路途之苦后,哈小斌决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办寄读?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迟到问题,又能杜绝路途安全风险。”哈小斌在班子会的提议获得通过。他组织老师将闲置房腾出来做学生寝室,从公用经费中挤出资金招聘宿管,并四处募集床具及床上用品。他主动承担值班任务,和宿管及几名外来年轻教师负责夜间照料孩子们。

  庙垭小学成为忠县首个农村寄宿制小学。住读后,孩子们再也不用起早摸黑赶路,每天规律作息,上课睡觉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在期末测评中,庙垭小学的成绩在拔山片区从以前长期垫底,转为了正数第一。“能换来这个结果,砸锅卖铁都值!”哈小斌颇为欣慰。

  引入公益组织让困境儿童“上好学”

  在庙垭小学3年,哈小斌积累了丰富的办住读学校经验。2019年秋季,被调至忠县涂井小学任校长后,哈小斌立即办起寄宿制。这所曾因生源流失严重、面临撤并的农村学校最终被保留下来,附近上百名孩子得以就近上学。不少家长告别专职陪读的日子,可以一门心思发展产业或务工挣钱。

  涂井小学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辐射区域均为偏远农村,八成以上群众在外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

  父亲服刑、母亲“失踪”、父母双双残疾……一个个不同的“问题家庭”被记录在哈小斌的笔记本上。“50个‘问题孩子’背后,就有50个不同的‘问题家庭’。”一轮家访下来,哈小斌的心情异常沉重,但转机很快到来。在忠县考察时,“办教育,就得换位思考。家长和学生有困难,我们就要努力帮助解决,特别是对处于困境中的家庭和孩子,更应如此。”哈小斌的这番话,与某基金会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

  三年来,涂井乡中心小学校累计争取该基金会投入200多万元,办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接收了县内外100多名困境儿童前来就读。

  用心用情用爱让“问题孩子”解开心结

  办学条件得到质的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问题得到全方位解决,但哈小斌并不满足。

  哈小斌与孩子们交流时发现,许多困境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缺陷:有的胆小自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脾气暴躁……

  针对“问题孩子”,哈小斌要求全校教师用心用情用爱来纠偏,并摸索出了一系列办法:每名教师“认养”一名“问题孩子”作“义子”,每月至少一次家访、至少将孩子带回家吃一顿饭、至少带孩子进一次城;每一名高年级孩子与低年级孩子结对子,与“学弟”“学妹”交心谈心,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每个周末,由校领导、后勤人员及音乐、美术教师值班,组织未返家的孩子们唱歌、绘画、做游戏……

  与此同时,哈小斌自己还对一些情况突出的“问题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学生杨锋(化名)的父亲一直在服刑。刚入校时,他几乎不与任何人说话。哈小斌每天课间都带他到操场上散步、交流。校长和自己手牵手,杨锋感受到了爱,心结慢慢打开,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后来当选班级宣传委员。秦斌(化名)的家人均为残疾人,只有他是健全人。但他性格软弱,特别爱哭鼻子。课间休息时,哈小斌将他叫到办公室,播放关于勇敢、担当的视频给他看。“你是男子汉,是家里顶梁柱,你必须勇敢起来,担起家庭重任。”哈小斌的引导,让秦斌逐渐坚强起来,并树立了参军的远大志向。

  哈小斌无微不至地关照着困境儿童,孩子们也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许多孩子不再称他“哈校长”,而是改称“哈爸爸”。每每听到这个亲切的称呼,哈小斌总是笑呵呵地答应——这些困境儿童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在他心中,他们早已成为自己的孩子。(责任编辑:高晟寒 蒋雨欣)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