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Object]
沈博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师北屯市
七旬老人一生奉献边疆 退休不褪色义务巡逻25年
发表时间:2023-08-30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明办

  沈博文,男,1945年1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四团四连退休职工。1964年,年仅19岁的沈博文离开家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退休后,沈博文主动当起了市场义务巡逻员,25年如一日发挥余热,维护交通安全和市场秩序,为团场建设奉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艰苦奋斗 只为党恩

  1945年1月,沈博文出生于上海市浦东区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书先生;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上有一姐,下有两妹。1963年,沈博文中学毕业后,在上海当了一名联防队员。那时,中央发出了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沈博文毅然选择响应国家号召,去新疆支援边疆建设。1964年春,他离开上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四团当了一名军垦战士。

  沈博文所在的一八四团,是1959年组建的团场,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这里纬度偏高,冬季高寒,夏季高温,干旱少雨,条件十分艰苦。沈博文到一八四团后,被分配到农四连当职工。上班第一天,就是给自己挖地窝子,解决居住问题。他和其他支边者一道,领来铁锨和坎土镘(维吾尔族地区主要农具之一),选择了一个避风的地方,铲掉积雪,然后用火把冻土化开,往下挖一个约两米宽、四米长、两米深的坑,再捡几根枯死的树枝架在上面,盖上芦苇和土,就算“安家”了。晚上睡在地窝子里,半夜的时候外面刮起了大风,顶上的树枝一下塌了下来,把他和另外一位支边青年给埋住了,幸亏屋顶的土不厚,才没有遭受到意外伤害。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露天“食堂”喝了一碗玉米糊糊,带上几个统一配发的玉米面馍馍当中午饭,就到野外去开荒造田、种植苜蓿、小麦和玉米等作物,为解决第二年的生存问题打基础;晚上下班回来,每人还要打200块土坯才能睡觉,一个多月后,他们利用晚上所打的土坯,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第一批职工宿舍——土块房;冬季又投入到用红柳筐、爬犁子拉土运肥等建水库、改造土壤等工作中去。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沈博文也没有动摇扎根边疆的信心,并和无数的热血支边青年一道,度过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最初岁月。直到两年后,团场的规模基本形成,组织上考虑沈博文有文化,又是先进生产者,让他担任了连队的文教。

  乐于奉献 初心不变

  自从担任了连队的工作,沈博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除了照常参加连队的农业生产外,还负责每周3次给职工们送报纸和信件等工作。这一干,就是没白天没黑夜,连家都顾不上回。尽管连队的生活异常艰苦,但自从来到这里,他就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边疆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那些年,团场困难,他不是把工资用于给连队买办公用品,就是把钱拿去帮助那些孩子多、有困难的职工;他说,“国家派我们到新疆就是来奉献的,不是来享福的。”所以他除了身上的黄军装,几乎没有积蓄。

  1998年,沈博文光荣退休,按理他可以回上海安度晚年的,但他听说十师在一八四团启动“南部开发”项目,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时,便决定留了下来。“我当时决定留下来有两个目的,一是我还没有入党,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成为共产党员;二是觉得团场在搞大建设,我虽然退休了,但还能给团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留下来后,主动请缨到社区当了一名市场安全员,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雪,他都是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来,穿上黄马甲,戴上红袖套,先到劳动力市场去维持秩序,然后又到蔬菜瓜果市场去充当“交警”;干完这些事后,还要到各小区、街道进行义务巡逻。有人说他“傻”,没有工资,还不论严寒酷暑、起早贪黑地执勤巡逻。但沈博文的执着坚守慢慢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的表现,感动了一八四团的干部群众,也受到了组织的认可。在社区党支部的培养下,2013年,68岁的沈博文终于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这支先进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19岁支边到兵团,到现在年逾古稀仍在团场义务巡逻,沈博文将自己奉献给了兵团,为团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身上充分体现着兵团精神、志愿精神。“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的党龄还很年轻,我要把最后的余热,献给我奋斗了几十年、又看着它发展壮大的团场。”沈博文说。(责任编辑:黄舒雅 王钰)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