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朋措,男,藏族,1986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公安局基层辅警。江文朋措常年义务在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捡拾垃圾,并带领更多人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江文朋措曾获全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等荣誉。
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
“治多”在藏语中意为“长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重叠加”的特殊地理位置,治多县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称。江文朋措出生在治多县扎河乡治赛村,这个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村落有山有水,村头正对着远处连绵不绝的雪山,牧民经常在山坡上放牛羊;清澈湍急的河流穿过村庄,一路奔流向东,最终汇入长江。小时候,江文朋措家里养了数百只牛羊,放学后他就到离家不远处的草原放牧。父亲告诉他,只有草原的生态好了,牛羊才能长得又肥又壮。20世纪80年代,盗猎者的枪声打破了可可西里的平静。几年间,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从20多万只锐减至不足2万只。1994年,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杰桑·索南达杰,在一次与盗猎分子的斗争中英勇牺牲。这一年,正在上小学的江文朋措第一次听到索南达杰的名字。“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用生命去保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野生动物。”江文朋措说。从那时起,索南达杰的事迹如同一颗种子,根植在江文朋措的心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2010年玉树突发7.1级地震,震后的河道里堆积着大块的受损墙体、生活垃圾,草原上到处是碎玻璃。“政府已经开始灾后重建工作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点啥?”江文朋措前往县郊受灾严重的地方清理垃圾。他戴着手套在淤泥里扒垃圾,蹲在草地上一点点抠碎玻璃。随着垃圾越捡越多,江文朋措把自己的私家车变成垃圾转运车,一趟趟地往返于灾区和县城垃圾处理厂,油费、工具费全部自掏腰包。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有时候回到家,家人捏着鼻子抱怨,说我身上太臭了,让我别再去捡了。”江文朋措说,日复一日的努力,最终换来了家人无条件的支持。
一开始,是江文朋措自己捡拾垃圾。初见江文朋措时,牧民索罗说:“他带着清扫工具经常来我家附近草场捡垃圾,一捡就是几个小时,我以为他们是县里派来的环卫工呢。”慢慢地,索罗被江文朋措的行动打动。有一天,他把电话号码递给江文朋措,“下次你们去捡垃圾,给我打电话,我跟你们一起去。”
逐渐有三五个牧民也跟着他们一起捡拾垃圾。江文朋措在2010年成立了环保志愿队,环保志愿队刚成立时仅有四五人,发展到如今已经有固定队员80多人,由牧民、生态管护员、学生和机关干部组成。十多年里,环保志愿队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治多县,通过多年努力,县域内垃圾明显减少,捡拾垃圾、不乱扔垃圾成为许多人的自觉。
用行动守护青山绿水
捡垃圾听起来容易,坚持做下去却很难。江文朋措说“泥里有垃圾,要趴在地上挖,草地里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抠。”每次出去捡垃圾,一次能装满十几个编织袋,再用自家的小汽车运到县城的垃圾处理厂。环保志愿者捡拾垃圾所用的编织袋、手套等工具,都是队员自筹购买,连搬运垃圾的车都是志愿者的私家车,有时还需要穿着水裤到寒冷刺骨的河中捡取水中的垃圾。一路清理、一路宣传,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捡拾垃圾、有的分类回收、有的负责宣传教育,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依靠绿色,守护绿色。”江文朋措说,没想到当初的一个朴素想法,在长江之源扎下了根,而且开花结果。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情怀和付出,为了心中的绿色高原,江文朋措用十余年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他说:“我们做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它会像蒲公英一样,向各处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责任编辑:黄舒雅 管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