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梦想往前冲
发表时间:2012-08-12   来源:人民日报

  刘旺小心翼翼地操控着左右两只手柄,飞船姿态尽在掌控,行进速度适当,数据显示正常……短短几分钟内,刘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手控对接,刘旺想感谢的,少不了这么一支团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的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他们的十年磨一剑,换来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成功。

  个性熔炼集体智慧

  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的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呈现的过程是如此“简单”。就连很多亲身尝试过模拟试验的“外行”,也对这套“容易上手”的手动控制系统赞不绝口。

  看似简单的背后,隐含了绝不简单的实现过程。在这个约20人的研制团队中,有博士4人,硕士12人,本科4人,其中女性占40%左右。为了手控交会对接过程的实现,研制团队付出的是10多年的汗水与智慧。

  2000年,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决定抽派部分技术骨干着手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方案的预研工作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而这种先进技术对外又是完全封锁的,很难有现成的成熟经验和技术拿来借鉴。

  对于交会对接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难度可想而知。比如对接时瞄准的十字靶标的尺寸设计多大……像这样的细节,设计团队都要一点点摸索。

  “那时候大家天天都在争吵,每一个设计、每一步方案,甚至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能要经历多番激烈的争论。”设计团队成员解永春笑着说。设计人员在互相碰撞、启发的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设计优化,一遍遍地模拟、仿真,并最终将每个设计细节敲定下来。

  “吵到最后,成形的设计方案最初是谁提出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独立地提出问题,到最后,每一步设计都已经综合了好多人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解永春说。

  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同时又熔炼成了一个集体。这或许就是手控交会对接团队拥有极强战斗力的秘诀所在。

  向着困难勇往直前

  TV摄像机是飞船上首次研制的单机产品,而且没有任何可继承的技术。为了让TV摄像机在不使用任何模式识别技术的前提下,将一幅各部分亮度差别很大的图像调整到最有利于航天员观察的亮度,负责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想了各种办法进行试验,有时还需要深夜到荒郊野外试验。2010年的大年初三,当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还沉浸在春节团聚的欢乐中时,工程技术人员却正在旷野进行着模拟试验。最终,TV摄像机以“零质量问题”的完美表现始终陪伴着神舟九号飞船飞行。

  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还要把系统的使用方法编写成“操作说明书”,用以指导航天员的训练。同时一线工程设计人员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答疑解惑,让航天员真正了解设计思路,加深对控制系统以及交会对接技术的理解。

  为了完成对航天员的培训,培训小组夜以继日编写了培训教材,亲身体验操作难度,形成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案,建立了完善的手动控制科目培训体系。借助细致周密的培训,每一位航天员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研制人员还研制了“模拟”座舱,模拟出太空的环境和飞船舱体,为航天员的培训提供了直观的操作环境,从而达到最真实的测试结果。

  十年只做一件事

  十年只做一件事,没名没利,图个啥呀?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从2001年就加入这个团队的王颖笑了笑,“我学的就是这个,将自己的思想、原理变成代码,看着自己最初的设计能够通过工程实现,很满足。”

  解永春说,这支团队最让她感动、也是最为难得的一点就是,充满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

  实际上,这支队伍2000年组建时,手控交会对接究竟能不能立项、什么时候立项还是个未知数。但还是这些人,10多年踏踏实实地干成了这么一件事。

  张昊是后来补充进团队的新生力量,2003年他到502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交会对接自主导航。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有机会出国深造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为了交会对接,张昊两次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这个团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都大胆地往天上放。

  “我们的博士论文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又直接转化应用到工程之中,学研用紧密结合,没有一个是浪费的。”解永春不无骄傲地说。

中国文明网“爱心平台”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姜俊吉
分享到: 
4.55K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好人365
头条聚焦
中国好人榜
影像馆
091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