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妇"朱杰
公公偏瘫,婆婆有尿毒症,老外婆患有乳腺癌,还有幼子需要照顾,天津“好媳妇”朱杰毅然辞工在家照料一家老小,五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三位老人,独自扛起了家庭重担。她常说:“家庭需要我,我奋斗就有价值。”2016年4月,朱杰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女儿"黄英
黄英出生不久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幸被一对夫妻收养。为报养育恩,黄英结婚时对男方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入赘她家”;养父母陆续瘫痪后,黄英10余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他们。2016年3月,黄英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儿子"刘铭俊
2010年,刘铭俊的母亲被查出肺癌晚期,作为长子,年仅13岁的他毅然决然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为了省钱给妈妈治病,他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2015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同年,母亲不幸病重去世,但刘铭俊坚强自立,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最有力的强心剂。2016年3月,“坚强孝子”刘铭俊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党员”韦世仁
他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30多年来,他却义务赡养了三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直到老人安详去世,就连他们的丧事也是他一手操办。他就是广西北流市扶新镇上林村村民韦世仁。他的爱心善举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2016年2月,韦世仁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女儿"周琴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子,父亲和女儿病重,却因无钱医治相继离世,她在心里发誓: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帮助有需要的人。她开饭店、办公司,努力打拼成为一名企业家,但她从没有忘记在心底许下的诺言。20年来,她关爱孤寡老人,资助贫困生,帮扶重症患者......用行动践行着自己无声的承诺。2016年1月,周琴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姑娘"赵南南
领证前夜,未婚夫突遭车祸致肺挫伤感染和高位截瘫,赵南南不离不弃悉心守护。为了给未婚夫沈建治病,她变卖所有家产,甚至把唯一的首饰——结婚戒指都当掉了。23岁的她用真情挚爱把未婚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说“即便沈建一辈子坐轮椅,也要陪伴终生”。2016年1月,来自安徽滁州的赵南南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丈夫"段荣贤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教书、妻子务农,生活和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结婚后的第7年,爱人不幸患病瘫痪在床。面对现实,他没有退缩,而是肩负起丈夫应有的责任,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爱人,从青春壮年到鬓角染白,一晃就是39个春秋!这位老人就是河南省信阳市明港镇段湾村的段荣贤。2016年1月,段荣贤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老人"李先才
他是幸运的,作为新中国的优秀工人代表,曾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也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他又是不幸的,家中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患有先天性智障,妻子患病瘫痪在床。在山东淄博,善良老人李先才五十多年照顾两个智障儿子不离弃,8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妻子。李先才老人就这样在命运波折起伏中用责任与坚守,践行了一位好工人、好丈夫、好父亲的诺言。2016年1月,李先才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女儿"陈凤英
25年前,出生仅4天的陈凤英被遗弃在广东一个火车站,是养父母给了她一个温馨的港湾。17岁时,养父去世,养母瘫痪。从那时起,陈凤英既要上学,又要照顾养母。耕地、插秧、种菜、做兼职,小小年纪的她像一个永远不停转的“陀螺”,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清贫却温暖的家。为了能够带着瘫痪的母亲上学,她放弃了上重点中学,而选择了上中专学校。毕业后,陈凤英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给了母亲更好的生活。2016年1月,陈凤英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妻子"许菊珍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水产村家庭妇女许菊珍,当年在得知恋人被诊断为一等乙级伤残(军残)、几近瘫痪的消息后,仍毅然决然与恋人结婚。35年来,许菊珍始终是一位悉心照顾丈夫、尽心抚养女儿、单肩挑起家庭重担却依然乐观向上的家庭妇女,她用坚韧和善良,挑战困难、挑战不幸,为丈夫、女儿撑起一片蓝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女性的伟大,演绎着爱的传奇。2016年1月,许菊珍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媳妇"吴妙君
丈夫罹患肝癌,公公、父亲先后卧床,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十多年来,家庭的重担让吴妙君一刻不敢停歇。即便如此,她却从未埋怨命运不公,始终坚强乐观、无怨无悔,一面以精湛业务保证工作,一面以柔弱双肩撑起全家。“母亲教会我如何独立、自强,也教会了我善良、乐观、豁达。”女儿如是说。2015年12月,吴妙君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丈夫"尹文芽
尹文芽是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塘东小学教师,原本患有糖尿病的妻子李礼英2010年1月又突发脑梗塞。6年来,人们只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从未听到他有半句怨言和牢骚。为了帮助妻子康复,他每天都会与妻子互动,给她讲笑话、忆往事。他曾对妻子说:“你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幸福!”2016年1月,尹文芽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夫妻"樊继志/范益霞
樊继志、范益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魏口村的一对普通农民夫妇。29年前,夫妻俩将路边捡来的婴儿抱回了家,尽管知道他双目失明,智力也有障碍,夫妻俩却没有忍心放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耗费巨大心力将孩子养大。夫妻俩也曾有过犹豫,但面对这条离开了自己就很难生存的生命,他们始终不忍心放开手。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抚养弃儿的事迹在周边庄邻中广为流传。2015年12月,樊继志、范益霞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儿子"冯昶
冯昶是中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3年前,他的母亲不慎摔倒,引发脑梗死瘫痪在床,医生告诉冯昶,他的母亲可能再也无法站立。然而,孝子冯昶没有放弃,为了帮助母亲康复,他自学按摩技能,每天帮母亲按摩,陪母亲练习走路、说话。经过冯昶3年的悉心照顾,现在,母亲不仅能开口说话,还能下床走路。“看到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好,一家人才真正觉得幸福。”冯昶说。2016年2月,冯昶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儿媳"田刁
田刁,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公公和丈夫相继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为养家糊口,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还要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年迈多病的婆婆。她用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为婆婆和三个儿女守住了一个温暖的家,书写了一段孝老爱亲的佳话。2015年12月,田刁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嫂子"李余霞
李余霞是永昌县红山窑毛卜喇村的村民。她把丈夫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照顾,尤其是对弟媳过世后丢下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腿有残疾。作为伯母的李余霞本没有照顾侄子侄女的义务,如果没有负累,她和丈夫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很好。可是,她却将侄子侄女视同己出,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细心,两个孩子得到了母爱般的呵护。2015年11月,李余霞入选“中国好人榜”。
"好儿媳"魏耀华
魏耀华是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十六社一位普通村民,20岁那年,她结婚嫁到夫家,与婆婆同住一屋,同锅、同桌吃饭。几十年来,魏耀华凭着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成为了支撑家庭重担的“大梁”,在她眼里,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终会有回报。魏耀华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为晚辈树立了标杆。儿媳妇们不但孝顺魏耀华,而且也像她那样细心伺候奶奶。2015年11月,魏耀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嫂子"高爱静
她的身高只有一米二,身患二级残疾。她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公公早年离世,婆婆有精神问题,小叔子患尿毒症,弟媳妇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唯一收入来源就是靠丈夫在外打零工。但她从没抱怨,用残疾之躯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她叫高爱静,山东潍坊一个普通村妇。她说:“人总是要向前走的。多做一点儿,勤快一点儿,日子总会好起来。”2015年12月,高爱静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父亲"范建法
38年前,范建法的儿子范东明降生,然而,不幸的是3个月大的小东明却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此后的13000多个日夜,范建法以如山的父爱呵护着脑瘫儿子的成长。从病床前伺候到炕头上教儿子读书认字,范建法悉心照料,几次从死神手里“抢”回儿子,他为儿子购买电脑、订阅图书,鼓励儿子走上创作之路。2015年,在范建法的帮助下,范东明的第一本诗集《左岸之贝》出版,他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脑瘫诗人”。2015年12月,范建法荣登“中国好人榜”。
"好嫂子"李桂俭
李桂俭5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小叔子的事迹已在安徽黄山当地传为佳话。虽已满头白发、腰弯背驼,可李桂俭的思维和表达清晰,精神状态不错。当时年仅37岁的李桂俭去安徽给公公奔丧,毅然决定留下来照顾夫家人。从此,这个天津女人就在黄山屯溪扎下了根,上要照顾体弱的婆婆,下要照顾一双年幼的儿女,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她全都默默承担了下来。2015年9月李桂俭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