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泽,男,汉族,1930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创始人、奠基人,2021年3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1岁。几十年来已对病人施行手术上万次,开展了许多新手术,治疗成绩显著,他对小儿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与提高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终身教授”、获四川省“医疗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终身成就”奖。
萌生学医念头
1937年,剧变之年,一发炮弹落在战争的大后方重镇昆明,胡廷泽所在的小学未能幸免,火光、血腥和绝望的哭喊印照在一个孩子的眼眸里,也在他心里埋下了那颗种子——当医生,救人。
1955年他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本科,同年分配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讲师)、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科主任,大外科教学主任等。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1959年,在翻阅文献时,这句话打动了正值青年的胡廷泽,于是29岁的胡廷泽来到了北京,师从儿科泰斗张金哲。学得归来,1960年10月在华西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是该科的学术带头人,在此之前,国内只有北京、上海的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小儿外科。
他的手中开展了无数次“第一例”
1961年,一位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由胡廷泽主刀成功手术,此前,这种病的死亡率是100%。1962年,西南地区第一例新生儿底尾部畸胎瘤手术由胡廷泽主刀完成。1964年,他主刀了继北京、上海之后,西南地区首例成功实施的先天性食道闭锁手术。
1965年6月的某一天,两个七八岁孩子站在华西医院外,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父亲——华西小儿外科创始人胡廷泽。他正在进行一场艰辛的手术,这是华西历史上第一例动静脉瘘手术,当时,这场手术备受瞩目,军宣队入驻医院,全国小儿外科界举目观望。“领导当时跟我说,手术只能活不能死,这怎么可能,医生得了病,医生也要死的啊?”顶着压力,胡廷泽和三位同事在手术台边鏖战了25个小时,手术中途,后来的西南麻醉学泰斗闵某秋找到胡廷泽,“你家儿子没带钥匙进不了门,家里锅底要烧穿了!”最终,闵某秋帮忙灭了家里的火,这场手术也宣告成功。
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桃李遍布天下
1978年至2003年,胡廷泽已培养出博士及硕士共24人,他们中大部分已是全国各大医院的教授、博导、硕导、院长,均为全国小儿外科骨干。华西儿外科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小儿外科中心,川内的小儿外科也已呈现多中心发展,不断进步之势。他对小儿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与提高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已有80岁高龄的胡廷泽亲自指挥手术,成功分离了一对出生仅41天的连体婴儿。直到85岁时,他还坚持每个星期上一到两次门诊,指导手术,到90岁时还颤颤巍巍地在华西第一住院大楼的儿外科参与查房。他在笔记本上,摘抄了一段鲁迅的名言,“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责任编辑:王楠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