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现有303户,1017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13人。
1998年11月,冯先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不料上任伊始就陷入了调解“父子纠纷”、“婆媳不和”、“邻里争斗”的泥潭,一些村务工作被迫搁置一边。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件不赡养老人的事情:一位古稀老人跟着女儿和上门女婿生活,因为两代人之间发生了些矛盾,女婿竟然把老人的衣被扔到了大街上。听说这件事后,冯先家很恼火,他当即找来老人的女婿,耐心化解矛盾,并教育他应该赡养老人、孝敬老人。这位女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向老人赔不是,并把老人接回了家。这件事情对冯先家触动很大。他认为:“当今农村应该通过加强家庭美德教育促进社会公德建设,形成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也只有解决好了老人问题,村干部才能树立威信,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冯先家决定把“孝”作为治村之策,让孝心深入人心,用孝心凝聚人心,以“孝”促文明,以“孝”促和谐,以“孝”促发展。
在村委大院的村务公开栏内,公布着村委与老人子女签订的《家庭赡养协议》,里面规定的内容很详细,几乎包括了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60岁以上老人与子女分居的,子女必须每年供应老人口粮600斤;给老人每月50元至200元零花钱;让老人住正房;冬天老人必须有火炉取暖,夏天必须有电扇或空调;每年为老人置办3身衣服;在外工作的子女必须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养老女婿”事件之后,冯先家起草了这份“赡养协议”,并以村委会的名义与老人子女一一签订。“赡养协议”村规出台之初,村里挨家挨户签订协议,并设置“敬老监督台”,每季度检查一次养老情况,年底盘点“赡养协议”履行情况,投票选出10个“孝敬父母好儿女”、10个“孝敬公婆好儿媳”和10个“和谐家庭”。对个别不尽赡养义务的村民,村两委成员与其谈心促其改正;顽固不改的,在村里喇叭上曝光批评,并通过强制手段限期整改。 现在这份协议已不用再签了,因为赡养老人已经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孝敬老人蔚成风气,村里也把爱老敬老当作一件大事。每逢过年过节,村里都要给老人发放食油、大米、酒等节日慰问品。
在侯王村的村头,有一个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孝文化”广场,是侯王村为了传播孝文化于2009年建设的。里面制作了“孝文化警句格言”、“劝孝歌”、“二十四孝故事”等看板,还设置了“中国当代伟人孝德榜”、“王坟镇十大孝星榜”等内容。走在广场上,如同进入了一个传统美德教育的课堂,一个个孝老敬老的故事感人至深,一副副慈善平静的面孔使人敬佩,正是通过这个阵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走进了家庭、走入了学校、走向了社会。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和“以孝治村”策略的实施,如今的侯王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心村”。从2008年至今,侯王村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孝文化艺术节;2010年12月,冯先家被评选为第四届“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成为本届获此殊荣的10位模范中山东省唯一的一位。“以孝治村”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家庭关系和睦,公婆愿意带孙子孙女,儿女们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发家致富;邻里关系和谐,大家伙更加相互信任,齐心上项目、共同求发展。这几年,村里发展起了果品加工、花卉种植产业,有机旱作蔬菜也创出品牌并畅销一些大城市,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不少村民翻盖了新房,村里修了新路,还建起了一栋四层高的居民楼。(供稿:中国文明网潍坊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