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燕1996年5月出生在福建省永安市西洋镇葛州村。1998年的一天,小燕父亲上山砍柴,半天没有回家,小燕母亲急了,去山上找,见他口吐白沫,满嘴说胡话。从那以后,小燕父亲就罹患精神分裂症、精神失常了,每天要靠药物维持病情才不会发作。为给小燕父亲治病,小燕的爷爷和奶奶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带他到德化以及永安第四医院诊治,找过许多精神病专家,还吃了许多民间“偏方”药,钱一天天地花,但人却不见好转,至今还是疯疯癫癫的。 小燕的父亲病后,母亲经不起打击,与小燕父亲离婚改嫁。母亲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更没有支付法院离婚判决时要求其每月支付给小燕的100元抚养费。于是,不满2周岁的小燕成了一个“孤儿”,象是一只被母亲遗弃的小羊羔,幸好有看过六旬的爷爷和奶奶,她在老人的照料下艰难“成长”。 为了生计,陈小燕的爷爷、奶奶只好“老”当益壮,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护理疯疯癫癫的儿子。这么一累,小燕的爷爷彻底垮了,2001年小燕5岁时,爷爷中风瘫痪,精神也出现问题,不时说胡话,至今,他除了不能“活蹦乱跳”外,与儿子没有什么两样。 至此,这个家庭的两个主劳力都成了病人,一家生计的重担落在了年迈的奶奶肩上。看着奶奶要砍柴种菜、洗衣做饭、护理病人等,幼小的小燕懂事地开始学着洗衣、做饭、砍柴、照顾爸爸和爷爷,分担家庭的担子。 小燕一家没有自己的房子,居住在破旧的老村部,平房的左侧是陈小燕爷爷、爸爸住的房间兼仓库,右边一间是厨房,中间是陈小燕与奶奶的房间兼“客堂”。 家中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靠老奶奶辛勤劳作和学校及社会的资助以及乡邻接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也有一笔可称之为“固定收入”的钱,那就是父亲每月50元的低保金。这笔收入且不说养家糊口,仅与父亲每个月200多元药费相抵,收支就严重失衡。加上爷爷有病也经常要用钱,入不敷出,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每餐只有青菜配粥,没有一点油腥,一年难得吃上一回肉。 村民说:“小燕很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读书是她到学校老师那里哭诉求来的,她告诉老师让自己先上学,困难慢慢来解决。” 小燕上学后,更加懂事,每天一放学,就赶回家帮忙做家务或去卖鸡蛋。从来不敢奢望像小伙伴一样追逐捉迷藏、做游戏,受到委屈时在大人面前撒娇。她唯一想的就是念书、念好书。家里缺钱,奶奶想让她放弃学业,可她热爱读书,想长大了回报社会,因此靠顽强的毅力坚持上学,挺了过来。 2009年年初,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奶奶见有人来收购长头发,就劝小燕剪了头发卖钱。女孩天性爱美,小燕心爱的长发留了好几年,都到腰间了,她偷偷地躲到一边哭了。但一想到年迈的奶奶,想到全家人的生活,想到能补贴家用,小燕含着泪把头发剪了,卖了50元钱,这成了她们全家人半个多月的生活费。 养鸡卖蛋是小燕家不太稳定的另一经济来源。鸡蛋是普通人家饭桌上的家常菜,但小燕一家人从来没有吃过一个鸡蛋。有一次,小燕捡鸡蛋时,不小心打破了蛋壳,她赶快捡起用碗装好,送到经常向她家买鸡蛋的村民家乞求道:“叔叔,这个蛋才刚打破的,你能买去吗?”好心的村民二话没说就收蛋付钱给她。 说陈小燕“挺了过来”,更确切地说是“挣扎过来”了。这“挣扎”的过程满是心酸和坚强,8岁的小燕就成了家里主劳动力,13的小燕就担起了“一家之主”的责任。每天一放学,她就赶回家帮忙做家务,上山拾柴、洗衣、做饭。周末她更是早早起床、扫地、做饭、摘菜、喂鸡、洗衣服,上山拾柴等,忙碌一天。寒暑假,她还到附近工地挑沙石为家里挣点生活费。奶奶病了,小燕像小大人一样照顾奶奶,给奶奶换衣服、梳头发,嘱咐奶奶按时服药等等。好心人到学校送给她吃的牛奶、水果等食品,小燕从不沾一口,一定要带回家给三个老人补身体。为了不让奶奶多花钱,一年四季她都穿好心人送的大人衣服,她因营养不良身材比同龄人矮小,大人的衣服穿在身上简直就是大衣,她也不怕别人笑。 现已年过七旬的奶奶说:“这孩子命苦,2岁被母亲丢弃,10多年来,从来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玩具,有新衣服穿,下课回家要砍柴做饭……” 陈小燕不畏困难、勇于承担、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也引起了很多媒体对她的关注。永安电视台、《三明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建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采访、报道过她的感人事迹。她被推荐上报当选2009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荣登2011年2月“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并获2011年“福建省首届美德少年”称号。 文明系统、教育系统、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如QQ爱心群网友纷纷献爱心伸援手,为陈小燕助学解困,使小燕一家的生活大大改善,他们非常感激。(供稿:中国文明网三明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