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txt
王乐
陕西
宝鸡市
“95后”小伙替父偿还25年前债款 5张老账单彰显诚信之光
发表时间:2023-02-27来源:陕西省委文明办

  王乐,男,1997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八鱼镇淡家村村民。面对无意中发现的家庭遗债,王乐毫无迟疑,坚持父债子还,千方百计找到28名债主,还上了这笔25年前的债务。王乐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5张老账单彰显诚信本色

  2022年2月2日,大年初二,按照西府风俗,又到了闺女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宝鸡高新区八鱼镇淡家村潘菊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女儿女婿回来了,小儿子王乐帮衬着忙前忙后,张罗了一桌好饭菜,全家老小其乐融融。待到收拾杯盘,老人却收了笑容,颤巍巍地拿出5张泛黄的纸递给儿女,指了指墙上亡夫王栓强的遗像说道:“年前我打扫屋子,在旮旯里寻到了这几张老账单,都是你们父亲1997年拉下的债,28个人8000多块哩,咋办?”儿女们轮流拿着账单,细细看起来。王乐斩钉截铁地向母亲承诺:“没啥说的,父债子还,我还!”

  1997年夏,宝鸡县(今陈仓区)县功镇212省道改建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之中,王乐的父亲王栓强在这里包下一小段工程。那一年,王栓强带着几十个当地人,吃在工地上,住在帐篷里,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天12块,伙食费2块,和老王说好了,干一天开10块钱工钱。”当年同王栓强一同上工的姚某宝回忆,“老王人不错,也能下苦,但工地上伤了人,他还是把这活干赔了。”更让王栓强没想到的是,工程结束了,工程款却迟迟不到位,他缠来磨去,只讨到了30%的工程款。农民工们聚在一起对账,发现王栓强足足欠下姚家崖村和宋家山村28人8000多元的工钱。这在当年,可着实不是一笔小钱。老王不是不想还账,而是真没能力还账。姚老清楚地记得,他们几个讨债人结伴来到王栓强家时,看到他家土墙老瓦青苔斑驳,屋墙缝隙招风透光,“那光景,没法说!”

  欠的债是根无头刺,藏在肉里扎死人。为了还债,王栓强打零工、做小生意,成了村里公认的勤快人。然而,老天爷似乎仍在考验他还债的恒心。2011年,王栓强的老伴潘菊萍身患重病,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存折归零,东拼西凑,留住了老伴的命,却留不住多年的积蓄。2015年,老王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的帮扶,让这家人日子逐渐有了起色。谁知2018年王栓强又突然查出身患癌症,才56岁的他瘦成了一把骨头。临终前,王栓强把老伴、儿女叫到床前交代道:“县功镇那边,我还拉着债哩,得还……”

  替父还债守诚信

  王栓强去世了,他的儿子王乐也长成了小伙子,这家人踏实肯干,也在2019年摘掉了贫困户的“穷帽”。王乐曾远赴西藏当兵,“诚信”二字,对于王乐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骨气、一种尊严。然而,这些年王乐却一直没法实现父亲的遗愿,原因很简单,“县功镇大了,欠谁家的,不欠谁家的,没法知道!”

  王乐退伍后,他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直到母亲潘菊萍拿出那5张老账单。“父亲的债,天经地义该我来还。”王乐决定用退伍费来帮亡故的父亲还上这笔25年前的债。2022年2月12日下午,王乐和家人到银行兑换好零钱后,一家人驱车来到了县功镇。在宋家山村(如今已合并至县功镇陈家咀村),王乐一家在村中逢人就问,终于找到了账单上的14个人,很顺利地把钱还给了他们,只有一个曾居住在宋家山村的甘肃人李某,他们久寻不见,只能先赶往姚家崖村。

  天色将黑,在姚家崖村路边,王乐下车询问一位路人。“叔,你好,我打听个村里人。”王乐说道。“找谁,有啥事?”路人问道。“我是来还钱的,从八鱼镇来。”王乐回答道。“八鱼镇,得是姓王?”路人疑惑地问道。这位路人正是当年随王乐父亲一起干活的农民工彭某某。说清来由,王乐拿出那5张发黄的老账单,“叔,我还得在咱村找到这几个人……”泛黄的账单上,记录得清清楚楚——“姚某宝264.4元;姚某成86.8元;姚岁某234.9元……”

  在彭某某的帮助下,王乐一家在姚家崖村找到了账单上的13个债主。王乐双手递上欠款的同时,都会深鞠一躬:“拖欠长,愧歉了!”25年过去了,这些债主如今大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一天,他们高兴极了。时年66岁的姚某成看着王乐笑道:“哈,你就是我当年上门讨债时,那个怀里抱着的月龄娃娃?来了就在家吃饭,喝两盅!”75岁的姚某宝握着王乐的手说:“娃娃,25年了,诚信比金子都金贵哩!”

  元宵节那天,王乐专程去祭奠父亲。擦拭墓碑后,他侧坐下来,和父亲说起心里话:“爸,那笔25年前的老账,你别挂心了,就剩甘肃人李老的债了,咱家欠他189.2元,县功的乡亲们也帮忙留心着呢!一有消息,我就去还上……”(责任编辑:黄舒雅 江攀)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