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txt
杨永磊
青海
海西州
高原工匠扎根青海油田30载 一把焊枪照亮人生
发表时间:2023-02-27来源:青海省文明办

  杨永磊,男,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格尔木炼油厂工人。从业30年,杨永磊扎根高原油田生产一线,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先后参加工程焊接施工及管理40余项、装置检维修550余次,研发的技术成果投用获得经济效益2400万元以上,先后荣获国家专利36项。杨永磊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青海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勤学苦练 争做焊接排头兵

  尽管青藏高原氧气稀薄、风沙肆虐,杨永磊却从未松懈,学习技术不但任劳任怨,还善于总结、敢于实践。从事石油焊接工作初期,为了提高焊接水平,杨永磊每天收集废料用来磨成焊接标准工件,挤出时间进行焊接练习,他把每一道焊口都当成压力管道来操作,精益求精,每天都要用掉几公斤的焊条。1996年,青海省格尔木炼油厂很多项目都承包给了兰州炼油厂安装公司。杨永磊抓住这一学习技术的机会,利用休息时间跟着兰炼安装公司的技术人员,学习特殊材质、特殊部位的焊接操作,仔细观察他们的拆除、吊装、对接、焊接等工序,在观察中学习、在练习中提升。

  吃苦耐劳 争做模范带头人

  催化裂化、常压装置沉降器气提段的作业对每一位炼油厂的焊接工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杨永磊也不例外。每次工作都要从上到下攀爬近18米,越往下空间越小,没有脚手架,只能站在软梯上进行操作,稍一晃动就有失重的感觉。空气里弥漫着的催化剂每次检修时随着切割气体上下翻腾,原本清晰的熔池被粉尘和烟雾笼罩,在工作时只能摸着工件边缘,慢慢地推动焊枪,盯着闪烁的红光、听着噗噗的穿透声,来控制焊接质量。每次完工,都会看见杨永磊全身被乌黑的催化剂和油泥附着,防尘口罩的过滤网上糊满了泥巴,待他摘下电焊眼镜,便能看见那双被磨得又红又肿的眼睛、声音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变得沙哑,咳嗽发烧时有发生。即便这样,杨永磊依旧靠着“不怕困难挡道,只怕自己泄气”的信念、凭借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圆满完成每一次任务。

  2020年12月,青海省人社厅挂牌建立了“杨永磊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杨永磊的带领下,仅1年时间,工作室就研究课题20项,成功申请国家专利7项、2项已投入应用,发表技术论文5篇,提出合理化建议8条。在油田和炼厂的支持下,“青年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来自炼油厂不同岗位的35位青年主动加入其中。杨永磊带领大家对技术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积极参与技术指导,通过带动,培养出了1名青海省技术能手、1名中国石油集团“优秀青年技术英才”、2名中国石油技能专家等技术能手。

  破解难题 争做创新主导者

  生产中遇到各种难题,杨永磊总能合理分析,透过问题本质看到机遇和资源。面对三合一冷凝器的焊接检修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严重危害人身安全、影响焊接质量的现状,杨永磊反复琢磨,反复试验,最后采用“输液”的方式湿润缝隙里的硫磺防止有害气体的形成,改变焊缝空间位置以缩短实际作业时间,确保焊接工作顺利进行。考虑到炼化生产装置设备被磨损、腐蚀的情况,为了消除隐患、保证生产,杨永磊创新开发“炼化企业设备、管道焊接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项目,该项目技术性、创新性达到国家标准B级,并取得11项专利,获得经济效益2600万元以上。为了保证装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依据相关标准结合青藏高原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杨永磊编写了《青藏高原炼化装置焊接程序管控方案》,总结编入创新点20多个,使焊接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7.5%以上。

  一把焊枪刻人生。杨永磊一如既往地立足岗位,用一份专注“打磨”精益求精的品质,用一份匠心“焊接”创新创效的成果,用一份坚守“书写”高原工匠的追求,在高原地区,匠心筑梦、再立功勋。(责任编辑:黄舒雅 管齐忠)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