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峰,男,1976年10月生,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综合文化站专干。他追寻先祖印记,抚摸岩画“穿越时空”,痴心守望传统文化。杜成峰寻找和记录甘肃省内的岩画21载,孤身在祁连山北麓的群山之中考察、定位、测量、拍摄,完成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岩画遗存点达80余处。
在孤独中守望使命和信仰
今年47岁的杜成峰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祁连山脚下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牧民。然而在过去的21年里,放牧已经不是他主要的工作,另一份事业成了他的毕生追求:寻找和记录甘肃省内的岩画。1997年,杜成峰在一次放牧中偶然发现刻在牧区岩壁上的图案,一下就被这些古老生动的岩画深深吸引。起初,他只是出于兴趣不断临摹,后来,随着对这些代表着“人类童年语言”的岩画了解越来越深入,他的心中便多了一份将这种独特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2003年,他自费3万余元购买相机、GPS等设备工具,正式开始他的岩画记录保护之旅。
寻找记录岩画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孤独。1个人,1辆摩托车,带上所有设备和一些干粮,杜成峰每次进山寻画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1年有100多天都是在山里度过。白天他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跑,仔细搜索每一处岩石。夜晚则借宿在牧民家里,整理记录发现的岩画。大山里陡峭的岩壁、滚落的碎石、未知的地形增加了杜成峰在寻画途中的危险。2015年春天的一次外出中,由于下山时候天色已晚,加上冰面融化,他的车陷进了河里,幸好附近有牧民经过才得以脱险。除了辛苦,杜成峰还曾遭到不少人的怀疑和误解。牧民们听到他打探岩画的消息,以为他有别的企图;朋友们数落他“不务正业”,天天只想着这些奇怪的“图画”。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止杜成峰寻找记录岩画的脚步,他阅读专业书籍,自学摄影和电脑绘图,全都为了更好地记录岩画。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所做的这些都是正确且有意义的事。
从“草根学者”到“岩画专家”的蜕变
跋山涉水21载,杜成峰几乎跑遍了河西走廊,记录整理了1.2万多幅岩画的资料数据,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岩画数据库。每次谈到岩画,就是杜成峰最兴奋自豪的时候,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每幅岩画记录的内容,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裕固族汉子黝黑的脸上绽放着发自内心的笑容。慢慢地,杜成峰发表了论文,出了书,办了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岩画的历史和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的工作,当地政府聘请他担任文化专干,改善提升他的办公环境,牧民们开始主动联系他提供岩画的线索,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加入岩画记录保护的队伍中来。
自2012年被招聘到肃南县大河乡担任文化专干以来,杜成峰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考察,他感受到了来自专业知识匮乏的限制,开始从网上购买关于岩画研究的书籍,网上买不到的,他就跑北京、宁夏、青海、兰州等地的图书市场搜寻。
2014年,凝结着杜成峰多年心血的《肃南岩画》一书出版,杜成峰才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岩画之路走出了点名堂。2020年以来,他将20多年来的考察成果精心整理,先后在张掖市、嘉峪关市、肃南县、靖远县博物馆举办“岁月流逝、唯石能言”——祁连山岩画拓片、图片艺术展4次,博物馆岩画科普知识讲座4场次。他在取得这些成就后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将这些年来积累的文字、图片、岩画线描等整理成了《祁连山岩画研究》一书。他曾对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说:“是读书成就了现在的我。考察岩画需要的是个人的执着和毅力,而研究岩画需要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积淀。”
每一份荣誉都承载着对事业无限的热爱
支撑杜成峰坚持下来的,更有来自家人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常年在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在操持,有时妻子还会和他一起进山寻画。女儿也受他的影响,积极帮他整理岩画资料。“我对家人亏欠很多。”他说,“但妻子和女儿都很支持我,我也更有动力。”目前,杜成峰正在对现有的岩画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学习,希望将这些“图画”和游牧民族的历史结合起来。
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我想建立一个祁连山岩画博物馆,把所有河西走廊的岩画记录保存下来,将这份古老而神圣的文化记录传承下去。”(责任编辑:黄舒雅 陈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