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俊,男,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赵世俊致富不忘相邻,在个人艰苦创业的同时,竭尽所能帮扶群众,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弘扬红色文化、建桥筑路、修建高位蓄水池,率先在全市推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办”民主协商议事模式,让全村3089人彻底甩掉了“穷帽子”,迈步走上了“小康路”。
勇立时代潮头 先行致富惠桑梓
赵世俊是一名地道的庄稼汉,但他头脑灵活、敢拼敢闯。1984年,他敏锐地抓住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县大办乡镇企业的机遇,年仅22岁的他率先在镇区开办了食品加工厂,从生产经营糕点、月饼、冰棍、汽水等小食品起家,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万元户”。他带着乡亲们一起抓生产、搞经营、跑市场、长见识,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黄土地,走上了致富路。2000年,赵世俊依托风景秀丽的西大河风景区办起了西大河“祁连情”民族旅游景点,在全县带头发展乡村旅游,村里的“闲人”少了,村民们有了额外的收入。
2003年,村里的土豆大丰收,但价格低、销售难,“小山”似的土豆成了大家的心病。看着整日满脸愁容、唉声叹气的乡亲们,赵世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吃饭时,妻子端上来的一盘酸菜炖粉条,让他突然眼睛一亮,“把土豆加工成粉条怎么样?”他决心试着在镇区开办洋芋淀粉加工厂来解决乡亲们土豆卖难的问题。一个月后,雪龙淀粉厂挂牌运营了,土豆粉条成了“热销货”,村民们的“心病”解决了。这仅解决了土豆销售难的问题,还增加了村民的务工收入,他也成了村民心中“擅长变废为宝”的能人。
立足村情实际 带领群众奔小康
赵世俊生活越过越红火,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赵世俊帮助更多人致富,乡亲们也放在心里。2007年,赵世俊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西湾村,人多地少基础差,乡亲们守着土地过日子,住的是破旧房、走的是泥泞路,进门一身土、出门一鞋泥,吃水要去集中供水点拉水,村级办公场所杂草丛生,是省级“插花型”贫困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赵世俊知道西湾村发展落后,根子上是土地拴住了人,如果不出去赚外快、开眼界,脱贫致富就谈不上。让乡亲们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关键。
为了改变土地经营模式,赵世俊不厌其烦地拉着乡镇干部跑项目,在全县率先修建6万方高位蓄水池3座,整村9000亩土地实施高效节水膜下滴管全覆盖,配套渠道26.6公里,并整治土地7000亩,全村耕地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成了乡亲们的“致富田”。他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架设完成全村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全村安全饮水问题;维修新建村级办公场所,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村上办公难的问题;在村口道路入口处修建标志性村门一座,为村庄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随着地力变好,发展规模经营也就有了条件,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和担忧,他每天登门入户陪乡亲们唠嗑,他说“挣了钱,大家一起分,赔了算我的。”
村民们被他的诚心感动了,纷纷把土地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整体流转土地,并利用冷凉气候,发展高原夏菜产业,每亩流转费增加400多元,既让农户有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也让更多的青壮年腾出手外出打工。没有出去务工的村民,赵世俊就和村两委成员带头谋划建设集约化、标准化综合养殖小区,和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元生农牧公司合作,建成全县第一个村级湖羊、奶绵羊养殖繁育基地、肉羊产业专家院,带动全村300余户留守群众发展家庭舍饲养殖,让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7000元增加到了16000多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迈步走上了“小康路”。
深挖红色资源 改善村貌惠民生
乡亲们手里有钱了,都想着住新房、跑油路,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赵世俊觉得,现在好多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光在村上建新房,不发展后续产业,就引不来人、也留不住人。西湾村是红西路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村里的大沽政治部保存完好,建设红色村庄、发展红色旅游潜力很大。
赵世俊作为市人大代表,积极向上级反映,推动全市第一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在西湾村建设。赵世俊带领全村对大沽政治部周边农宅进行改造,建设展示中心,并利用沿路民宅外墙打造红色文化长廊,改造闲置校舍建设红色食堂、红色电影院等体验基地,同时配套建设硬化乡村道路、互助幸福老人院、老人爱心居住点、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点、乡村旅游农家客栈等便民服务设施,不但从根本上改善了村容村貌,也让西湾村成为了市县红色教育基地。这些举措有力地带动了农户稳定增收,拉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了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联动互动的新路子。
2020年底,因着多年劳累,加上年龄大了,赵世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他决定不再继续担任村支书。一些乡亲们自发到他家里,反复劝他再干几年。一位曾经的老支书拉着他的手说:“世俊,再干几年吧,西湾村好不容易变了样,你不干了咋办啊!”看着乡亲们的眼神,赵世俊也红了眼眶。他决定为全村老百姓再尽点力,继续发挥余热。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只要乡亲们需要,只要我迈得开腿、张得开嘴,就不能放下乡亲们啊,还要继续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责任编辑:黄舒雅 陈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