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玲,女,1979年5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扎根沙漠25年,怀揣治沙播绿梦想,将自己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治沙事业,也见证了家乡从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姜莉玲曾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心系家乡 治沙播绿保护生态
在沙漠边缘生活是什么感受?“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三面被沙漠包围的民勤县出生、长大,姜莉玲的儿时记忆中,总是出现这样的画面:风沙肆虐、尘土飞扬……看着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远走他乡的邻居,姜莉玲暗下决心要改变家乡面貌。
1994年,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学习环境监测与生态保护专业。1998年,她毕业回到家乡,到民勤县东坝林业区站工作,负责夹河乡和东坝镇两乡镇的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指导工作。开展工作,最先要掌握的是当地的情况。各造林地点分散,初来乍到的姜莉玲骑着自行车跑遍了蹲点乡镇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块造林地块,查看苗木栽植情况。她在田间地头组织召开群众工作会,苦口婆心讲解栽植管理技术,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几个月过去,姜莉玲黑了、瘦了,但也出色完成了所包乡镇的春季绿化造林任务。几年来,她指导夹河乡、东坝镇两乡镇共完成农田防护林营造3600亩,防风固沙林3800亩,通道绿化86公里,工程压沙3000多亩,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民勤县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姜莉玲被抽调到县林业局退耕办工作。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新启动实施的项目,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她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虚心请教、踏实苦干才能适应新的工作。为顺利推进工作,姜莉玲一边参加省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一边抽时间自学,渐渐熟练掌握了相关业务知识,顺利完成了全县18个镇、184个村、5万多条信息的数据录入和3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作业设计制图工作。在此基础上,成功举办了两期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业务培训班,使各工程实施镇业务人员掌握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操作技术,保证了全县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勇挑重担 实干担当勇奋斗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有些群众不理解政策,我们吃闭门羹的情况不在少数。”姜莉玲咽下委屈,一遍遍耐心解释,在做好群众工作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过程中,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前沿的西渠镇在关井压田后,退出来的耕地逐年沙化,群众心急如焚。想要治理缺乏资金,若不治理后患无穷。
姜莉玲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入西渠镇调查研究,并抢抓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汇报群众意愿和呼声,积极申请将2800多亩关井压田后沙化的原有耕地纳入全县退耕还林规划。这一工程实施后,当地群众得到政策补助资金344.4万元,既让沙化耕地得到了治理,又让群众获得了经济收益。在姜莉玲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民勤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65.8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3.83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3.1万亩、封沙育林8.9万亩,全部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民勤县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
如今的民勤,连绵的梭梭林和麦草方格牢牢固定住流沙,曾经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绿意盎然,青土湖碧波荡漾,绿水青山的美好画面尽数展现。
心系百姓 绿水青山变金山
完成退耕还林的阶段性任务后,如何让历代林业人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姜莉玲一直在思考,也在不断探索实践路径。一个偶然的机会,姜莉玲在电视上看到有个和民勤县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地方在发展肉苁蓉产业。她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让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机会,便迅速行动,多次请教专家,结合民勤实际,发动村民探索试种。2014年开始,民勤县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西渠镇制产村及青土湖周边群众积极学习梭梭嫁接肉苁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勤县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年采挖肉苁蓉100多吨,收益200多万元。姜莉玲还鼓励困难家庭妇女学习肉苁蓉种植技术,带动种植肉苁蓉6万亩,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环境变好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目的。
梭梭树有很长的根系,它用力向下扎根,让树冠向上生长,阻挡沙漠的侵袭。姜莉玲正如一根梭梭树,扎根沙海20余年,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这条筑在祖国西北千里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廊”生生不息、更加繁茂。(责任编辑:黄舒雅 陈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