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汉·司马义,女,维吾尔族,1977年2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歌舞团职工。阿斯汉·司马义以勤劳善良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执着守候瘫痪在床的丈夫16年,让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丈夫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阿斯汉·司马义曾获“新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等荣誉。
“就是躺在床上一辈子,女儿也有爸爸啊!”
今年46岁的阿斯汉是哈密歌舞团的一名职工,丈夫艾克热木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原是哈密歌舞团的一名热瓦甫乐手,两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2007年,艾克热木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伤,虽经抢救活了下来,但身体偏瘫,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在家带孩子,接到电话赶到医院,人已经昏迷不醒了,医生说他伤得特别重,让我们做好最坏的准备。”16年前的一幕,阿斯汉记忆犹新。她回忆说,最难以抉择的时刻,自己没有放弃,她相信,亲情会让奇迹出现。“我们的女儿当时还不到4岁,她不能没有爸爸,即便躺在床上一辈子,我女儿也有爸爸,我会一直照顾他。”
经过漫长的手术,艾克热木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看着浑身插满管子、头部肿得不成样子的丈夫,阿斯汉心痛不已,心里一直默默念着丈夫的名字。“时间已经过半了,我越来越担心,就求着医生让我进去看看,我摸着他的手,一直喊他的名字,突然他的手动了一下……”
“她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康复师、心理医生。”
经过手术,艾克热木的命是保住了,但接下来的考验才真正开始。由于大脑神经受损,艾克热木左半边身体几近瘫痪,还诱发了癫痫,无法下地行走,连基本的吃饭、上厕所都不能自理,这不仅折磨着艾克热木的身体,更折磨着他的内心。从舞台中央备受瞩目的“热瓦甫王子”变成无法行走的残疾人,艾克热木一蹶不振,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他不愿配合治疗,打翻饭碗,痛苦地嚎啕大哭……
但阿斯汉没有放弃他。在妻子的开导下,艾克热木一点点接受现实,开始配合治疗。为了给丈夫治病,阿斯汉四处寻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康复技术好、哪里有名医,她就想方设法带着丈夫去治疗。2007年底,她带着丈夫去上海华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一治就是9个月。回到哈密后,除了定期去医院复查,大部分的康复工作都落在了阿斯汉的肩上。为了丈夫更好地康复,阿斯汉自学药学知识,每天帮丈夫按摩、做复健,一年四季,从未间断。
阿斯汉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慢慢地,艾克热木的左臂可以伸直了,走路可以甩开胳膊了,嘴歪不是那么明显了,走路也越来越稳当了……2013年,艾克热木返回工作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康复师、心理医生。”艾克热木笑呵呵地说:“16年了,她照顾我,照顾孩子和老人,真的太辛苦了,没有妻子,就没有今天的我。”
“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大家庭’的帮忙和照顾。”
丈夫刚出意外的时候,家里条件差,只有一辆电动自行车。每天早上出门时,阿斯汉让女儿站到电动车的踏板上,再用头巾把丈夫拦腰捆住绑到自己身上。她先把女儿送到学校,再和丈夫一起去工作单位。
在丈夫十几年的康复过程中,阿斯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大家庭’的帮忙和照顾。”丈夫吃的进口药,哈密买不到,有关部门就多方协调解决;阿斯汉在上海华山医院认识的汉族病友周陆,这些年来在生活上、精神上都给了艾克热木很多帮助,两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哈密歌舞团的领导同事们,更是把阿斯汉一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在生活上给予阿斯汉一家很多帮助;还有医院的医生们,每次艾克热木被紧急送往医院,都是先治疗,再办手续……”在“大家庭”的温暖下,艾克热木的康复情况越来越好了,“除了走路看着有点歪,洗澡、剪指甲需要我帮助,其他都可以自理。”阿斯汉笑着说。
阿斯汉用16年的乐观坚守,让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再次充满欢声笑语,绽放出希望之花。“我们两个开车上下班,很方便,现在女儿也上大学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后一定会更好!”憧憬着未来,阿斯汉爽朗地笑着。(责任编辑:黄舒雅 于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