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兰,女,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三四团德惠苑社区退休人员。一个善意之举,让朱玉兰与聋哑弃儿杜旺结下了母子之缘。28年来,朱玉兰悉心抚育杜旺成人,鼓励杜旺参与社会劳动,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朱玉兰曾获“兵团好人”荣誉。
善意之举 开启28年养育之路
1995年3月的一天,朱玉兰与丈夫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围观的人群里躺着一个用麻布包裹着的婴儿。朱玉兰看着从包裹里露出的冻得通红的小脸,听着让人揪心的啼哭声,已是母亲的朱玉兰本能地冲进人群,抱起了地上的婴儿。她一边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向围观的人群询问道:“这么冷的天气,谁把孩子放这里的?这谁家的孩子呀?”见围观的人纷纷摇头表示不知情,朱玉兰心急如焚,看看怀里仍啼哭不止的婴儿,再看看身旁和自己一样既着急又心疼孩子的丈夫,朱玉兰陷入了两难。如果和围观的人一样视而不见,万一孩子是被父母遗弃的,这么冷的天孩子肯定会被冻坏甚至冻死,可万一自己先带回家后没人来寻找,朱玉兰夫妇已有一个6岁的儿子,且家庭并不富裕,再多养一个孩子无疑会增添很多生活负担。她的丈夫似乎看出了朱玉兰的为难,说道:“天太冷了,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不然我们先抱回家,等孩子家里人来寻再送还给他们。”朱玉兰低头看了看怀中不再啼哭的婴儿,稍作迟疑,向丈夫说道:“如果没人来寻,我们就把他收养了吧。”就这样,朱玉兰的一个善意之举,开启了长达28年的抚养之路。
不离不弃 无怨无悔养育残疾弃婴
回到家帮婴儿换洗衣服时,朱玉兰意外发现孩子先天残疾,缺少一只耳朵。朱玉兰瞬间明白了,孩子多半是因为先天残疾才被亲生父母遗弃的。看着床上的婴儿,朱玉兰的眼泪流了下来,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朱玉兰的孩子了。”即便眼前的孩子身有残疾,朱玉兰和丈夫也不曾想过弃养,一直视如己出,给孩子起名“杜旺”,希望这个可怜的孩子到了自己家以后能过得越来越好。
不承想,1997年,杜旺快3岁的时候,朱玉兰发现同龄的孩子都会讲话了,可杜旺从始至终不曾开口说过一句话,大多数时间只能张嘴发出“啊”的声音。注意到这一点的朱玉兰急坏了,开始带着杜旺四处求医问药,可结果无疑是晴天霹雳,杜旺不仅左耳先天性耳道闭锁,右耳发育不全,几乎没有听力,而且还天生缺少声带,没有说话的能力。得到结果的朱玉兰和丈夫抱头痛哭,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的苦难会同时降临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当即和丈夫商量并决定放弃生育二胎,用心照顾好现有的两个孩子,尤其是要让这个可怜的残疾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悉心教育 引导杜旺身残志坚茁壮成长
现年57岁的朱玉兰很早就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变老甚至离去,无法庇佑残疾的杜旺一辈子。杜旺还没到上学的年纪,朱玉兰就早早做好了打算,四处奔波打听师市辖区的聋哑学校,当得知师市辖区没有合适的聋哑学校时,朱玉兰劳作之余还抽出时间当起了杜旺的临时老师,手把手耐心教杜旺学习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汉字,并在本子上进行基础的文字交流。直至杜旺10岁时,朱玉兰才几经奔波将他送到昌吉市聋哑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后来,杜旺顺利考入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为了能更好地和杜旺进行沟通交流,每年趁着孩子放假回家,朱玉兰还会俯下身子积极充当“学生”,向杜旺学习手语,在帮助和鼓励杜旺熟练掌握手语的同时,也尝试着用学会的手语和杜旺进行交流,增进母子感情。生活中,朱玉兰更是时常开导杜旺“你虽然不够完美,可在妈妈眼里你并不比任何人差。”她鼓励杜旺参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劳动,为杜旺营造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用爱陪伴、引导杜旺踏实做人、心怀感恩。
28年过去了,在朱玉兰的悉心教育下,身有残疾的杜旺已逐渐成长为一名阳光自信的青年,靠着自己的双手,在杭州做起了快递员,快乐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自食其力。杜旺时刻不忘妈妈对自己的鼓励和赞许,更深信只要比别人多花些工夫,自己没有干不成的事。他时常用手语告诉旁人:“我的命是养父母给的,他们养育我太辛苦,我要用心生活,早日回报他们的再生之恩。”朱玉兰的家庭并不富裕,却给了杜旺最可贵的亲情。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一家人和睦相处,处处洋溢着温暖和欢乐。(责任编辑:黄舒雅 孟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