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田守诚的传奇人生:以回报社会大小来衡量生命意义
发表时间:2012-06-10   来源:光明日报

田守诚在芦苇塘调查蟹苗洄游情况。刘勇摄

  人的一生不应以追求官位的大小来确定是否有价值,而应该以回报社会大小来衡量生命意义。

  ——田守诚

  盘锦河蟹如今为什么能媲美阳澄湖大闸蟹?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老干部田守诚。

  辽河入海口自古就是“河蟹横行”之地,民谚有:“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被窝里”。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这些世世代代出没于此的“横行将军”,竟然濒临绝迹。

  这种巨变引起了田守诚的极大忧虑。“绝不能让蟹子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绝迹!”从1984年开始,他率人到河海交汇处捞蟹种,到人迹罕至的芦苇荡育蟹苗,到水库大坝开闸纳潮;离休后,他干脆住到了养蟹窝棚里,一住就是7年,攻克了螃蟹养殖的一道道难关;这几年,年过八旬的他还在为打通蟹子洄游的通道奔走呼号。

  近日,记者在辽宁省盘山县采访,无意中听县委组织部长尹久辉讲起田守诚的故事,立即放下手头采访,迫不及待地追寻他的足迹。

  在农民的蟹池边,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材清瘦、鹤发白眉、戴着眼镜的长者。他离休前,是盘山县水产局局长,是享誉辽河流域的共产党员。

  “我实在放不下河蟹这事儿”

  河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又名大闸蟹,主要在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出没。说起盘锦河蟹,田守诚先给记者讲了个故事:1300多年前,李世民征东,途经盘山县三岔河,被滔滔河水挡住去路,就在唐王望河兴叹时,无数只螃蟹聚在一起,架起一座蟹桥,帮助唐王顺利过河。

  这是传说,但盘山以前“有水的地方就有蟹”却是不争的事实。1960年,盘山县遭灾,粮食歉收,县委书记安文祥带着40多名机关干部,到双台子河口抓螃蟹,一宿就抓了上万斤。

  然而,盘锦河蟹从原先“走路直绊脚”,到“平常看不到,看到吓一跳”,仅仅过了不到20年的时间。这种状况,让时任盘山县计委副主任的田守诚忧心如焚。

  “人工养殖河蟹,致富农民,恢复生态。”1983年,在盘山县多种经营会上,田守诚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县领导高度重视,特意批了5000元启动资金,让他把河蟹产业搞起来。

  可是,眼见着河蟹都要绝迹了,到哪儿去把它们请回来呢?

  田守诚告诉记者,河蟹是“海水里生,淡水里长”的生物。生长在淡水里的河蟹,经过两个“秋令”,性已成熟,每年秋后成群结队向大海奔去,在海水和淡水交汇处交尾,然后在大海里抱卵越冬;第2年六七月份,甩籽、孵幼,幼苗再顺着潮水向淡水洄游。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凡是入海河流都建了河闸和堤坝。正是由于洄游的路线被阻挡,盘锦的河蟹才逐年减少。

  就在田守诚准备“开方配药”时,他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机遇。

  1984年,盘锦建市,市计委想调他到市里工作;而盘山县计委主任刚走,又空出来一个“正职”。

  然而,田守诚作出的选择令人瞠目结舌:到刚刚成立的县水产局当局长。

  “老田,你傻啊!错过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老同事们劝他。“可我实在放不下河蟹这事儿。”田守诚说,“我们不求‘螃蟹爬到被窝里’,哪怕恢复到五六十年代水平的一半,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拿着县里给的5000元,田守诚找到县畜牧副食局局长于海宽:“前天我在会上的表态你也听到了,咱当干部的吐口唾沫就是钉啊。你赶紧帮我张罗人捞蟹苗,这5000元就当劳务费。”于海宽答应着,第二天就带人来到小道子、万金滩水闸处捞蟹苗。被水闸拦在外面、“求淡水若渴”的蟹苗,一网一网地被捞起来。3天时间,捞了1000余斤,然后用船运出海,分别投放在太平、胡家和甜水水库。

  第二年,投放过蟹苗的水库周边群众反映,河蟹太多了,走路“直扑脚面子”。田守诚找到于海宽:“走,咱们下去看看。”两人坐的汽车接近南锅村时,只见万盏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待汽车一进库区,人们“呼啦”一下散了,四周万籁俱寂。

  原来,老百姓以为他们是来抓偷螃蟹的。田守诚大声地对黑暗中藏着的人群说:“这里的蟹苗是政府投放的,就是为了让你们抓去卖钱,大家可以放心地抓。”人们“呼啦”一下子又回来了。

中国文明网“爱心平台”
责任编辑:姜俊吉
分享到: 
4.55K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好人365
头条聚焦
中国好人榜
影像馆
091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