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扬
退休农技站长20多年培育新品种12个 增收粮食逾4亿公斤
敬业奉献
河南
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刘世扬_副本.jpg
人物故事:

  刘世扬,男,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东洪镇农技站站退休干部。1984年,刘世扬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放弃县城的优厚工作,回到农村当了一名乡农技站站长。为了培育新品种,刘世扬克服各种困难,承接完成省、市科研项目32个,取得科技成果奖26个,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完成自主创新技术12项。1999年,退休后的刘世扬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反而做起了小麦、芝麻品种的培育。20多年来,他先后培育出经国家和省审定的7个小麦新品种和5个芝麻新品种,在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6省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增收粮食逾4亿公斤。刘世扬曾荣获全国农业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粮食就是命

  “穗子大,麦粒饱满,今年又是好收成!”这位耄耋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田埂上,随手捋下一把麦穗,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品尝着收获的喜悦。“我永远记得那个场面,遇到灾害年景,蝗虫铺天盖地,顷刻间庄稼都变成了光杆”。出生于贫苦农家的刘世扬,饥饿是他童年最大的记忆。“粮食就是命”,从那时起,年幼的刘世扬就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乡亲们吃饱饭”。怀揣这样的梦想,刘世扬从农校毕业,再到参军、就业,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麦田梦”。1984年,他不顾亲友的强烈反对,毅然放弃了县城里的优厚工作,回到农村当了一名乡农技站站长。当时他已经48岁,几乎所有的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还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刘神经”。

  “亲历过千家万户吃糠咽菜的艰难,才能更懂得麦香和饭香的珍贵。”他深知粮食对于国家和百姓的要义。脚下踩着的是泥土,手里摸着的是庄稼,心里记挂的是数据。为了培育新品种,刘世扬前前后后投入200多万,克服各种困难,承接完成省、市科研项目32个,取得科技成果奖26个,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完成自主创新技术12项。

  乡亲眼中的“袁隆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这个专家大腕云集、科研院所齐聚的行业里,乡级农技站出身的刘世扬可谓“草根”,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土专家”,硬是凭借一身干劲儿闯进育种大门,摸索出一系列杂交育种的新路径,破译了良种选育的基因密码,干成了可以跻身国家育种殿堂的非凡业绩。

  怎样才能让小麦抗倒伏、更高产?刘世扬通过多年的培植筛选,研育出了“轮选124”小麦品种。经农业农村部指定的国家小麦种植试验点——河南上蔡、周口,江苏连云港、淮安和陕西富平等地种植测试,在高抗倒伏、稳定高产上均表现优异,亩产大都在1200斤以上。乡亲们都亲切地称赞他:“谁能想到,俺上蔡也出了个‘袁隆平’!”来时春浅苗初长,转头滚滚翻金浪。浓郁的麦香不仅赢得了农民们的青睐,也引来了育种专家的光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纷纷从各地赶来上蔡,观摩这位“草根”育种专家的创新成果。“育出新品种很难,刘世扬老人这把年纪了,还在田间日夜奋战,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令人钦佩。”他们感慨道。

  “蔡麦116叶色浓绿,苗势粗壮,成穗率较高;轮选121属于多穗型、中熟、半冬性、抗寒性好,育它我花了10多年,比养闺女还操心……”在刘世扬的200亩试验田中有上百个试验品种,每一个他都如数家珍。苦心人,天不负。2007年,刘世扬的“上芝1号”芝麻新品种成功通过省级鉴定命名,他也首次登上了第14届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后稷奖的领奖台;2011年,刘世扬再次应邀出席第1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他的“上芝429”捧回了后稷特别奖这一殊荣。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没有“高大上”的机器设备,刘世扬靠着非凡的毅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先后培育出10多个新品种。其中芝麻新品种已有2个通过国家审定,3个通过省级审定;小麦新品种2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省级审定。

  一辈子只为育种一件事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育种路上,他不知弯了多少次腰,流了多少次汗,泥里来土里去,风里来雨里去,但依然带着无畏前行的坚毅,甚至带着百折不回的倔强。一粒粒浓缩着光阴与心血的种子,带着刘世扬的梦想与期盼,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育种期间,刘世扬尝到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没有钱,想尽办法筹集;找不到试验田,就出高价流转;试验人员不足,叫上乡亲们一起……

  “育种和其他行业不同,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据刘世扬的弟子刘杰介绍,杂交、选种、扩繁、区试……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年为计数单位,一个好品种从培育到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幸运的话至少需要13年,有的需要15年,可以说育种人的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刘世扬的工作间里,除了几台小麦检测设备,还有一本本泛黄卷边的观测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这20多年来的育种之路。“勤学习,多思考,技术才能紧跟时代跑!”“庄稼的使命是打粮,我的使命就是多打粮。”这些年,刘世扬向书本学、向互联网学、向专家学。年近九旬的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下地,得空便在看书、做研究……

  年华虽改心无改,虽然身体已经老了,但刘世扬育种的信念从未动摇,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如果身体能行,再用5年时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三到四个,芝麻新品种六到八个。“现在,我们团队正在朝着优质强筋、高产高效小麦育种加速进军。”望着无边的麦田,刘世扬满怀深情,“我这一辈子,就做育种一件事。”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从刘世扬身上,人们能感受到“日拱一卒”的韧劲,“滴水穿石”的执着。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多打粮”的纯粹,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堆叠起来,演绎着基层育种人的初心和使命,和对粮食安全的坚守与担当。(责任编辑:刘朝灵 赵若昊)

来源:河南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