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史古,男,彝族,1979年4月生,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新城镇瓦吾小学校长。2003年,曲比史古来到瓦吾小学。19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坚守瓦吾小学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自费修建校舍,组建了瓦吾小学足球队,组建合唱团、民族舞蹈队,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19年中,5个孩子从瓦吾小学一路走进大学,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到重点初高中,他用爱心和耐心让山村孩子一个不少地回到了学校,为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曲比史古曾荣获“四川好人”荣誉。
“让孩子们一个不少地接受教育”
瓦吾小学地处海拔2700米的高山上,这里一年四季云雾缭绕,被称为“云端小学”。从学校到昭觉县城有14.5公里,由于不通公路,2003年,曲比史古步行了近3个小时,才走到了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已倒塌了2年多的教室,听到的是孩子家庭说的“我们的孩子不用读书,读书不如放牛羊”的话语,了解到因山里条件艰苦,老师待不下去的实际情况,他感到非常气愤和悲哀,也曾有过“此外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想法,但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彝族青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选择留下来。
刚开学时,来报名的只有4名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来上学,他先找到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和村干部,一起坐下来交流沟通,并达成孩子必须读书的共识,随后就挨家挨户走访,劝家长送孩子上学。通过反复地劝说,来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两个班的规模,由于倒塌的教室还未修好,只能让孩子们用石头当凳子,膝盖当桌子进行学习。2008年,曲比史古用家里盖房的5万元,买来建筑材料运到山上,和村民们一砖一瓦地盖起校舍,让孩子们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教室。为了山区孩子的希望,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2017年,在昭觉县政府和一家深圳企业的支持下,投资120万元的瓦吾小学新校区落成,学生们搬进了明亮的教室,高兴得不得了。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从只有4个学生发展到2021年的286名学生,班级从一个班到2021年的8个班,老师也从最初只有曲比史古一个人到17名(含来自全国各地而来的支教老师),教室也从最初的牛棚教学到2021年的9间教室。孩子们从这里出发,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自2019年走出了第一名大学生以来,截至2021年,已累计有5名学生考上了大学,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还返回学校任教。
“让孩子们幸福快乐成长”
曲比史古认为:“如果文化知识是大山孩子走出大山最主要的路子的话,那么艺体的发展也是大山孩子走出大山的另一个路子。”为此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了民族舞蹈队,民族合唱团,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并根据山里孩子身体素质强,意志力强的特点,推广足球运动,并召开家长会保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时间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缺少足球场,他就带着老师、家长、学生一锄头一锄头的修建出2个泥土足球场,随着足球训练的开展,全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足球已成为了孩子们通向山外的桥梁。瓦吾小学足球队曾获得县级联赛第二名,还站上中超赛场踢了友谊赛。踢球踢得好的孩子,都进了县城最好的中学,成了校队主力。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曲比史古在学校中建立了校园农村,组织老师和学生开展农业生产,除了用于学校的伙食支出,多余的农产品进行义卖,用义卖的钱购置了校车,方便学校生活物资运输和师生上下山的交通。
曲比史古19年坚守基层教育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不读书不行,不读书什么事也干不成”成了当地群众的共识,尊师重教风气更加浓厚。每年彝族年,家家户户都会从宰杀的年猪中,按照送给长辈、尊贵客人的风俗,拿一条腊肉让学生送给曲比史古和学校的支教老师。面对饱含深情的腊肉,老师们无法拒绝,只好收下,又全部作为学校师生的伙食,让大家共享。
来自家长、学生的信任让曲比史古深感双肩的责任更大了:“在这里19年了,还会继续下去……一辈子在瓦吾小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山里孩子的生活的。”(责任编辑:高晟寒 朱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