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生
退休教师支教云贵十余载 照亮山区孩子求学路
敬业奉献
江苏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个人简介.txt
人物故事:

  孙宁生,男,1951年1月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从教近30年,2011年退休后远离家乡,先后在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和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哈喇河乡等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义务支教。已有30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得到资助,其中有3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孙宁生曾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初心所系 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

  当年,孙宁生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如愿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从此,他心心念念地把守护学生当成一生的追求。

  2011年初,29年的执教生涯结束,退休的第二天,孙宁生就背上行囊,来到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开启了12年的支教生涯。在那里,他不仅教学,还竭尽所能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那时的茨营还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之说,有300多名学生表示自己家境贫寒,而孙宁生的退休金也不多,在这么多学生面前只是杯水车薪。他要来贫困学生名单,利用双休日挨家挨户走访,梳理出最需要资助的孩子。山路崎岖,又不通车,纯靠一双脚板丈量土地。2011年8月,孙宁生确定了首批95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正式成为资助对象,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12年间,孙宁生直接或间接经济资助的困难学子多达322人,其中还有9名孤儿,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真情所依 “播种人”孕育新希望

  孙宁生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打开山里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生出自强不息的内驱力。12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一块播种希望的园地——希望图书室。这是他刚到茨营中学时自己创建的图书室,学校没有多余房间,他取出自己公积金账户里剩余的38000多元,搭建活动板房;没有图书,他联系南京他的学生和爱心人士捐助,至今上架图书27000多册,包括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励志书籍和教辅材料等。孙宁生经常带着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并用自己购买和社会捐助的文具奖励学生。

  孙宁生深知,只有教育才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手段。于是,他把学生从田间地头里、饭店餐桌间、小卖部柜台后,一个个拉回了课堂。2020年,成绩中上的戴梦(化名)多日没来学校,听说她可能在镇上的烧烤店打工,孙宁生急了。烧烤店多在晚间营业,天黑后,他乘公交车跑到镇上,一家店一家店地找,一连寻了几天,终于找到这个学生,将她带回学校。

  瘦弱的孙宁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推动着茨营中学的改变。

  大爱所向 一支蜡烛点燃一片蜡烛

  从教29年,孙宁生带过的学生近万名。得知老师在山区支教,曾经的学生和同事都被感动了,在他影响下,也竭尽所能地帮助山区困难学子。

  希望图书室缺书,南师附中老同事刘老师帮他在校园网发出捐书倡议,一批批图书源源不断寄到了茨营。茨营中学贫困学生多,刘老师主动捐助了一名学生,一直持续至今。曾经的学生小范更是召集了一批同学,大家每人出一笔钱作为“助学基金”,定期给茨营中学贫困学生送上学费和生活费。

  茨营中学的一些毕业生也把孙宁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榜样。今年25岁的小王在茨营中学上学时,孙老师不仅给他生活费,还鼓励他多读书。现在他已在盐城一所中学当地理老师,遇到班里家境贫困的孩子,他会格外关照。“我也想像孙老师那样,成为一名散发温暖的人。”小王说。

  2020年9月,以孙宁生为原型的电影《彩云深处》在全国上映。“三尺讲台四十秋,功名富贵不屑求。以步当车腿脚健,淡饭粗茶岁月悠。一门心思悯学子,八方奔走助农叟。乌蒙山中燃烛光,何惧风霜染白头。”这首诗便是孙宁生对自己的总结。(责任编辑:周胜武 杨梦媛)

来源:江苏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