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平
国家公园巡护员26年如一日 当好植物王国“守护者”
敬业奉献
四川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object Object]
人物故事:

  梁春平,男,1978年2月生,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26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野外监测岗位,面对恶劣的环境和野兽,平均每年要步行2000多公里山路。自2020年梁春平负责王朗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以来,王朗野生动物画面多次在电视与网络平台播出,在向公众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生态保护事业中。梁春平曾荣获“四川好人”“四川最美巡护员”等荣誉。

  每年巡护2000多公里 为动植物王国当好“守护者”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始建于1965年,是全国建立最早的4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梁春平自1997年毕业后便回到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启长达26年的风霜雨露历程。

  初到王朗,梁春平对这个原始的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但承担的巡护工作很快将他拉回了现实。“开始以为就是进山看看小动物,到处巡查一下,也挺好耍的。但真正开始走进山里才知道,这份工作是多么沉重!”梁春平坦言,作为巡护员,平均每年要步行2000多公里的山路,相当于绵阳到上海的距离,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的恶劣环境,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出现。尤其是冬季巡护,几乎是每一个巡护员的噩梦。从大本营出发,沿巡护路线而上,十几斤重的行囊,让他们步行不到几公里便汗流浃背。然而,越是流汗,大家越不敢停下。因为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只要一停下来汗水就会结冰,就会体验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常年的风雨侵蚀,让梁春平患上了关节炎。即便是这样,他和队友也需要对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要走4次,总监测里程达280多公里。“比起这些困难,我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区里那些珍稀的动植物身上。”梁春平表示,王朗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有野生大熊猫、羚牛、亚洲黑熊等珍稀动物,还有不少珍稀植物,每一个物种都值得他仔细研究,自然界的每一条生命都值得他认真守护。

  提升技能身体力行 勇担两栖动物监测“先行者”

  王朗片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宝库,而梁春平则是守护宝库的卫士。2006年,为了丰富物种监测内容,王朗自然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下,将两栖爬行动物纳入监测范围。而此时,保护区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家。

  梁春平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平武县相关部门为梁春平争取到前往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学成归来后,梁春平立刻投入工作,不仅为保护区提供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还配合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王朗开展科研工作。他先后参与保护区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项目几十个,连续不间断主导实施“王朗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17年。如今,王朗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种类已经达到了8类。现在,梁春平成了保护区小有名气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梁春平说:“既然做的是这份工作,就必须把它做得更好更出色。”

  在保护中求发展 争做生态价值转换的“践行者”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怎样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帮助保护区周边的老百姓实现绿色增收也成了梁春平等保护工作者思考的话题。

  为了帮助居住在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寻找致富道路,梁春平和同事们主动联系高校专家教授,为当地群众引进3000多株花椒树和品种优良的蜜蜂,并积极指导培育管护。通过点绿成金,生态价值的转换,让老百姓持续享受到生态红利,有效地遏制了进山偷猎、偷挖珍贵药材等生态破坏现象,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正是在梁春平这样的巡护员努力下,王朗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七部委表彰的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称号,2023年被授予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基地已开发出科学志愿者、国际研学班、探秘大熊猫和中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系列科研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科普自然教育产品、研学课程。结合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组织开展动植物识别、观鸟、探秘大熊猫生存环境、大样地内植物挂牌、记录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作为基地自然教育科普志愿者之一的梁春平,更是躬身实践,以自己的行动为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不懈努力。

  如今,早已成为巡护员“老人”的梁春平,再次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他说:“不论工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枯燥无味,守住生态红线,守护一方生灵,守候人与自然和谐,就是最大的意义。”(责任编辑:高晟寒 朱鸿瑜)

来源:四川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