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龙、文华菊
教师夫妻扎根乡村小学29年 育得桃李满天下
敬业奉献
贵州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未命名_副本.jpg
人物故事:

  张泽龙,男,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潘家庄镇楮皮田村大坝田小学校长;文华菊,女,黎族,1967年8月生,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潘家庄镇楮皮田村大坝田小学教师。二人系夫妻关系。1994年,张泽龙放弃选调到城区学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和妻子文华菊回家乡任教。截至2022年,楮皮田村已有150余名孩子考上大学,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夫妻俩用29年坚守实现了“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夙愿。2022年,张泽龙被授予“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

  心系家乡 夫妻俩义无反顾回村任教

  1984年,张泽龙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兴仁市潘家庄镇姑屯中学(镇中心学校)任教,收入和工作环境都很不错。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重视,许多孩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有的孩子甚至连校门都没进过,初中生、高中生寥寥无几……”面对当时老家的情况,张泽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思来想去,他萌生了回老家村小任教的想法。但由于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每次提出来要辞职返乡任教都没能如愿。

  直到1994年,兴仁城区学校选调优秀教师,张泽龙是被选调人员之一,可他不但不想进城,相反又提出要携带在镇小学任教的妻子一同回老家村小任教的请求,并向领导许下“一定会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诺言,领导被他的诚心和决心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张泽龙和妻子文华菊开启了他们的返乡任教之路。

  一栋只有三个教室的破旧楼房、一位民转公的老校长、2名代课老师、30多名学生、水电路不通……是当时张泽龙夫妇来到学校的现状。到校后不久,张泽龙就被任命为学校校长。为改善教学环境,张泽龙夫妇开始四处寻求帮助,筹到资金8万元。为节省资金,夫妻俩及其他几名老师一起协调学校建设用地、自己修路、铺设自来水管道、栽电杆、平地基、拌泥沙……历经1年多的辛苦付出,一栋占地200平方米、拥有6间教室的教学楼终于竣工。

  由于大坝田小学地处三县交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如何让娃娃都来上学?是张泽龙夫妇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并承诺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垫付学费。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秋季入学时,学生人数从39人增加到了114人,学校也从原来的3个年级3个班增加到6个年级6个班。

  爱生如子 夫妻俩关爱呵护学生快乐成长

  由于学校老师少,教学任务重,作为校长的张泽龙在排课时,总把最重的教学任务安排给自己和妻子,夫妻俩平均每周要上30多节课,除了教语文、数学,他们还兼任教音乐、科学、体育等。通常是给这个年级上完数学,又要去给另一个年级上语文,再跑去别的年级上思想品德课。

  那时候,学校留守未成年人较多,夫妻俩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家访,定期给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打电话,帮忙上门照看学生。遇到没钱交学费的学生,他们也会主动资助。夫妻俩经常自掏腰包购置书包、文具、书籍等对进步的学生奖励。冬天,他们就会四处找柴生火给孩子们取暖,甚至将自己房间里的玻璃取下安装到教室。有时候学生雨天上学弄湿了衣服,他们还特意准备了干爽衣服为孩子换上。如果有学生发生头疼脑热,就第一时间带孩子看病买药……

  多年来,张泽龙夫妇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呵护着孩子们一路走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他们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达9万多元,实现了他们“不让一个村里娃因为贫困而辍学”的愿望,可他们自己却省吃俭用,舍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

  辛勤耕耘 夫妻俩为山里娃点亮梦想

  为了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张泽龙夫妇总是利用下午放学、周末及假期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开展文体、劳动技能等活动。

  2014年5月,张泽龙感觉身体不舒服,经常头晕耳鸣,但他没有耽误一节课,坚持上完所有课程。同年7月,经过详细检查,张泽龙被确诊为鼻咽癌,但他仅进行1个多月的治疗,赶在秋季开学时,又回到了课堂。张泽龙说:“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我真的舍不得这些娃娃。看到他们,我就很开心,心情好,心不闷,对养病有好处,学生就是我的良药,也是我的精神支柱。”

  如今的大坝田小学,已有教师17名,学生369名,学校还建起了教师宿舍、食堂,校园面积从当初的2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000余平方米。该村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张泽龙、文华菊的辛劳付出,得到了回报。截至目前,楮皮田村已有150余名学生考上大学或研究生,其中90余名都是原建档立卡帮扶户家庭,楮皮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2022年6月,文华菊光荣退休,但她退而不休,继续选择留在三尺讲台,尽力为山区孩子奉献余热。三尺讲台守一生,育得桃李走天下!张泽龙夫妇不仅为山区教育事业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汗水,还成就了一个个山里娃走出大山的梦想。(责任编辑:高晟寒 赵来睿)

来源:贵州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