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海,男,1944年8月生,中共党员,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塔温敖宝镇塔温敖宝村农民。从1984年开始,李振海种植树木60余万株,为2000亩荒山披上绿装。据专家估算,目前李振海创造的经济效益超1亿元,生态效益超3亿元。李振海曾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个体造林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道德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一腔热忱 给荒山披绿
1974年,30岁出头的李振海携妻带子,一家5口离开山东老家来到莫旗。由于勤劳肯干,一家人很快就成了莫旗的种粮大户,日子过得安逸富足。然而1984年的一天,李振海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他只身一人到深山里开荒种树去了。原来,李振海看到日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无比心痛,便横下心来植树造林。
他毅然入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荒山披绿,倾其所有,乐此不疲。山沟里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其艰苦程度常人难以想象。没有电,入夜后的一盏煤油灯便是他的唯一依赖;没有水,他只能到山下的河沟里去挑,为了给树苗们浇水,他辗转于山上山下,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没有菜地,只能在山上采点野菜拌咸菜就饭吃。
生活条件艰难,运树苗、种树苗更难。山路崎岖泥泞,拉树苗的车几次陷在泥沟里,李振海不得不靠人扛肩挑的笨办法,一棵一棵往上扛。肩膀磨破,他咬牙坚持,手指起泡,他就着凉水咽几片止痛药,硬是将1万多棵树苗扛到了山上。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只能靠人工挖坑刨土种植,但他凭着一股山东汉子特有的“执拗劲儿”,夙兴夜寐、从不放弃,坚信终有一天让荒山变成“绿岭”“金山”。
一种担当 使红心向党
尽管李振海一心扑在植树造林上,干得火热,却很快受到来自现实残酷的打击。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经验,历经7年的细心呵护,所种的树木成活率还不足20%。家里的存款没有了,还背上了外债,贫困又走进了他的生活。家人灰心了,村民议论了,他也动摇了。可是,范围不断扩大的绿地,又让他内心泛起希望……
当地党委政府在了解他的实际情况后,立刻联系了莫旗林草局,为他请来了专家,经过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专门打了一眼机井,并投入20万元通了电。李振海心里苦悬的石头终于落地,紧锁的眉头也终于得以舒展,他深受感动,心中默默埋下了一颗念党恩、跟党走、向党靠拢的种子。特别是呼伦贝尔市“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提出后,李振海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召,植树造林的劲头更足了。
2007年,63岁的李振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以来的愿望终于达成,他将党徽珍爱地别在胸口,时刻佩戴在胸前,党徽熠熠发光,映照着李振海永远不知疲倦的眼睛,无声地诉说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上级政策的支持下,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建起自己的苗圃开始培育优质苗木,经过技术改进所栽植的落叶松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自治区林业厅一位专家到他的林地调研后评价:“李老爷子不仅是造林模范,更确切地说他应该是个造林专家,他的造林技术、管理水平都是很先进的,特别是他能把不易栽植的红松在当地试种成功,实属不易!”
一生奉献 让薪火相传
闲不住的李振海,又琢磨上了“大事儿”,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建设秀美山川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何不依靠党的政策,让更多的人参与造林呢?李振海一边“呐喊”着,一边开始行动,他认真研究起退耕还林政策,逢人便讲种树的好处。他利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把全塔温敖宝镇有栽树意愿但缺少技术的农民集中起来培训,详细讲解各种树木的栽植和管理方法。
此后,李振海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取经”者络绎不绝,他比以前忙碌了许多,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他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塔温敖宝镇的各个村屯,时而讲解栽植方法、时而亲身示范,脸上挂着幸福与满足的微笑。只靠一个人言传身教毕竟覆盖面有限,李振海又想出了妙招,他把自己积累的一套种树经验编纂成十多页的小册子,无偿向乡亲们发放,乡亲们如获至宝。
在“解惑授业”的同时,李振海还向村民介绍党的理论,成为了一名“红色宣传员”,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李振海以一名共产党员博大的胸怀,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着。这些年,他用于植树造林的费用超过200万元,无偿向社会各界和数不清的群众提供大小树苗8000余棵,价值400余万元。更让人敬佩的是,对这些无偿赠出的树苗,从栽植到管理他都提供全程服务。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小树苗如今已渐次长大,正绿意葱茏、玉树临风,承担起了美化环境、装扮家园的重要职责。
李振海以共产党员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如磐石的执著、甘于寂寞的定力,30余载奋斗、大半生坚守。李振海说,他会将树一直种下去,在有生之年用绿树营造一条“绿色长城”。而他自己,俨然已化身为树的一部分。他是一棵屹立于苍茫林海的参天巨松,这松的背后,是一座彪炳千秋的绿色丰碑。(责任编辑:刘朝灵 思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