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从学
退休教师自办图书室 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助人为乐
安徽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W020230220557242122845.jpg
人物故事:

  汪从学,男,1946年8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退休教师。汪从学教书育人35载,退休后老骥伏枥壮志不改。2000年,在家乡创办图书室,为乡邻传授科技富农知识;发挥个人特长开办假期课堂,为山区的孩子们丰富课余生活;常年热心公益事业,为生活困难学生奔走募集爱心捐款3.5万元,从退休金里省吃俭用先后捐出1万多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在村民中宣传移风易俗传播文明乡风。曾获评“安徽好人”荣誉称号。

  退休志不渝 自办图书室

  岳西县河图镇皖源村地处深山,与湖北省接壤,距离镇政府有18公里,平时村民借书、买书都非常困难。自退休后,汪从学一直想做点什么,来帮助父老乡亲。乡村文化设施的落后,让他产生创办农民科技图书室的想法。2000年,为了满足乡亲们对农业生产方面知识的需求,他拿出1500元退休工资购买了书架和部分书籍,从此走上自办公益图书室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图书室有了一定数量的存书,村民们的借阅量也越来越大。渐渐地,他发现这些图书远远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为了丰富藏书,他向多家单位寄信求书,充满热情期盼的文字深深打动了对方,得到了金盾出版社、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岳西县新华书店等多家单位的积极回应,陆续给这个小村庄送来了大量图书。有科技、医药、卫生、文艺、法律等各类书籍,极大满足了村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甘为孺子牛 知识惠乡邻

  图书室自创办之日起就免费为村民开放。每逢周一、三、五、六开放的日子,为了更好地方便村民,汪从学总是早早起来,为大家烧水、打扫好卫生。不开放的时候,他也会来到图书室,悉心整理书籍,便于村民借阅。20多年来,借书登记簿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借书人的姓名和地址,借阅达万余人次。在他的借阅登记簿上,除了本村人以外,还有古坊、来榜、白帽等附近乡镇及湖北省英山县陶河乡的村民,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庄因为这间图书室的存在而变得声名远扬。

  自从有了图书室,他家便成了周边村民的聚集地。更让他欣慰的是,图书室的书籍让村民们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有的村民学以致用发展了灵芝菇、埋地香菇、杭椒种植;有的村民掌握了科学养羊、养牛等实用技术。当地村民汪某说:“成长记忆中少不了汪从学的图书室,我经常陪着父亲到图书室学习种植技术,在图书室度过了充实的童年时光,我的父亲通过书籍学到了灵芝种植技术,当年种植菌菇增收近万元。”2009年,村民张某在图书室的一本书中学到了杭椒栽培技术,当年种植杭椒就创收3000多元。2015年,汪从学将图书室所有图书全部捐赠给皖源村,合并为村里的农家书屋,并担任义务图书管理员,像以前一样仔细打理图书,做一些书籍整理工作。这么多年来,加上他自购书籍,皖源村图书室已有8000册图书,价值15万余元。

  文化促振兴 乡村吹新风

  看新闻联播是汪从学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平日里,他将了解到的国家大事和惠农政策及时传递给村民,成了乡邻眼中的“百事通”。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时事政治,汪从学都认真做了笔记,在他家的书柜里已累计有十几本。“汪老经常分享他学到的新东西,我们通过他了解到不少新政策。”皖源村村民汪某说。

  近年来,为了帮助村民改掉过去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他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红白喜事规范写入村规民约,在村民中推广文明简约环保的殡葬方式,改变订婚彩礼、婚庆大办等传统观念,走村入户倡导文明新风。

  “一开始很多老百姓不支持、不理解,我就上门去,挨家挨户跑,跟他们讲移风易俗的好处在哪里,慢慢地他们的思想观念就改变了。”汪从学说。

  每次放假,汪从学发现孩子们都是拿着手机、电脑不放,很少看到孩子读书,他内心在思索着该怎么办?觉得有必要传授给孩子们一些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课余生活。他联系上村委会,在图书室开办了假期课堂,从握笔姿势开始,一点点地教孩子们写毛笔字。他的毛笔字苍劲有力、字形优美,在他的启发下,孩子们都燃起了学习兴趣。他还会穿插讲一些传统文化故事,让来学习的孩子们每次都有新收获。每到假期,只要汪从学开课,都能赢得满堂彩。

  除了这些,汪从学还热心公益事业。近年来,他常常和村委会一起为村里谋划项目,帮助起草了饮水、修路等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申请,为生活困难学生奔走募集爱心捐款3.5万元,还从退休金里省吃俭用先后捐出1万多元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闲暇时也闲不住,帮助村里义务清扫乡村公路垃圾……把自己的余热全部奉献给家乡。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后能为乡亲们做些能力范围内的小事,我感觉很充实、很幸福!”汪从学如是说。(责任编辑:高晟寒 张慧)

来源:安徽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