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一行新春拜望师昌绪
满载着光明日报全体职工的深情厚谊,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一行专程拜望了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右三),为他送上一份浓浓的新春祝福。记者 杨慧峰摄
新春将至,神州欢腾。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光明日报而言,基层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广大读者就是我们的挚友。春节前后,光明日报=报编辑记者将走访知识分子、基层干部群众和热心读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倾听他们的建议心声,共庆新春佳节,共话和谐发展,送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
龙年春节即将来临,近日,满载着光明日报全体职工的深情厚谊,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一行,拜望了著名科学家师昌绪,为他送上一份浓浓的新春祝福。
冬日的上午,阳光照进师老的办公室,透着融融暖意。师老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一坐下,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我这个人爱多管闲事,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92岁的师老说话风趣,思维敏捷。
他说:“过去孩子们都喜欢说长大了想当科学家,现在大家不那么希望成为科学家了!如果青少年都不热爱科学,不从事科学活动,我们怎么成为强国?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强国——两个概念很不一样!求强国,就要有创造,有原始创新,要有相当一部分国际领先的东西。”
除了出差或家里有事外,师老几乎天天到办公室,中午也不休息。虽然高龄,但师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的热情丝毫没减。“现在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应该包括社会文化、科学文化。光明日报这样的中央党报,影响力广,应该开设专栏,重点介绍我国的一些科学技术成就;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抓住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或科普作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推动全民族科学素质提高。”师老语重心长地说。
“现在媒体的科技报道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一般读者难以看懂。您对此有什么建议?”李春林副总编请教道。
“要做好科技报道,首先要让读者爱看,可读性要强。要做到这一点,媒体要重视自身队伍建设:一是传媒学院可以开设现代科学技术的课程,作为重点来学习;二是可以招一些有理工科基础的毕业生,培养做记者。改善国民科学素养,宣传工作很重要,媒体责无旁贷。”师老一再强调。
“可是现在搞科普创作,待遇太低,很难留得住人才啊?”对于大家的疑问,师老表示:“科教兴国,科普宣传工作应该提高到提升民族素质的高度。比如对于科技成果的报道,每一个重大科技项目完成后,应该有一个相关科普报道,要图文并茂,让老百姓知道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国家应该拥有这样一批专业的科普人员,可以考虑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他们倾斜。”
其实,师老自己就是一个热衷于科普宣传的身体力行者。最近在人民大会堂和多个大学,师老应邀以亲身经历,为大学生作科学道德方面的报告,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对于青年学子们,师老始终寄予殷切的希望。“我认为,科普工作主要还是要影响年轻人——要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事业,要让他们有开阔的视野,有竞争力,这样才能科教强国。对此我有一个建议,大学应该开设一门社会知识课程,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国际大事,多思考一下怎么样做好公民,而不能仅疲于应付几门考试。”
谈及人生感悟,师老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我总对年轻人讲,不要老想着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想着为中华民族作贡献——这是我在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志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贡献,献身科学事业是重要的手段。所以1955年,即使我身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个优越的环境里,也一定要争取回国,哪怕回国后整天吃窝窝头,也无怨无悔。”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这是师老与夫人合写的《寻梦》长诗中的最后两句。这是师老晚年热心培育青年人才的写照。祝福师老夫妇新春快乐,健康长寿!(记者 张 蕾 袁于飞)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老党员寄语新时代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老党员寄语新时代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层·欢庆)给乡亲们唱一出好戏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层·欢庆)给乡亲们唱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