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现场目击)
新华社济南3月8日电(记者席敏)指示灯不停地闪烁,监护仪发出微弱的声音,柔弱的日光灯下,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在各个病床间穿梭,不时地低头看看熟睡病人的情况;楼下的手术室里,两名医生正紧张地为一位年轻男患者做腹部手术,一旁的护士准确地递送各种手术器械……7日夜,记者在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看到这幕场景。
夜深了,白衣天使们依然在忙碌,为危重病人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22时32分,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年仅1岁的吴浩轩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值班医师崔建国轻轻地走到床头,为这位小病号盖好被子,然后仔细地查看今天的护理单。
小浩轩因重症脑炎和支气管肺炎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这张护理单上记录着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不同的指标参数和用药情况。“每个小时我们都要记录一次他的体征数据,还要不定时观察他的反应,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好准备。”崔建国说。
这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共收治各种重症患者22名,有小孩也有老人。虽然病因不同,但病人都因病情危重尚未脱离危险期。每位病人的床头都摆放着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每当仪器警报声响起,护理人员都迅速冲到病床前,检查病情。这些穿着胶质鞋和拖鞋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位坐着,他们不停地在病床间来回检查仪器,移动迅速却没有声响。
“你想喝水吗?”“呼吸器戴着难受吗?”“你想吃水果吗?”……在重症监护室的一角,护士商丽边做手势、边轻声地问一位病床上的老人。每看到病人没有反应,她就换下一个话题,直到病人眨眼表示同意。这样常用的问题她准备了30多个。
今年34岁的商丽已在这间重症监护室工作了10年,她和同事们每人要照顾两到三位病人,“三班倒”工作制让她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日。“说真的,很累,但我已习惯了。这些病人都还在危险期,家人不能进来,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他们不能言语,我们就是他们的传声筒,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商丽说。
商丽告诉记者,有时遇到找不到家人的病人,医护人员会自费轮流给患者买饭;遇到小患者,他们还会买一堆玩具甚至衣服送给小朋友,让他们在开心的状况下度过危险期;碰到脾气暴躁的病人,他们会默默忍受并耐心地为病人纾解烦闷的情绪。
23时35分,在重症监护室的下一层,刚做完麻醉手术的麻醉师张勇又来到5号手术室。一名被刺伤生命垂危的年轻人正在这里接受手术。手术室里的无影灯下,两名医生依然在忙碌,周围的护士紧张地注视着手术台,一旁的监护仪显示病人体征正常。
“这是到现在今天的最后一台手术,但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急诊病人,我们要随时待命。”张勇说,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不管还有没有手术,他们都时刻准备着。
心脏外科主任王玉玖告诉记者,有时深夜要抢救意外严重受伤的病人,他们根本顾不上休息。“一台手术从今天晚上做到明天凌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险情没有解除,我们不会下手术台。”
在张勇、商丽和他们的同事们看来,让每一位病人健康地离开医院是他们的期望,也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商丽说:“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希望能帮助这些病人渡过难关。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病人的突然离去,但哪怕他们只有万分之一生的希望,我们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挽救生命、照顾他们。”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孙祥军说:“其实,医患关系并不复杂,只要我们用心地照顾每一位病人,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家属也会理解我们的。在面对重大疾患面前,我们和患者家属是战友的关系,我们一起去抗击病魔,让病人重新站立起来。”
8日零时30分,夜更深了,滨州大街上几乎见不到车辆,城市一片寂静。记者回首,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的灯仍然亮着,依稀还可看见白衣天使忙碌的身影。
- 上一篇:
-
(走基层 听民声)一个鸡蛋传递的温暖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层 听民声)一个鸡蛋传递的温暖
- 下一篇:
-
(走基层听民声)创新形式共致富 毛薯卖出"肉价钱"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层听民声)创新形式共致富 毛薯卖出"肉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