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叶苹在海南三亚报道:1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南省三亚市最热闹的崖城镇瓜菜购销市场,和瓜菜收购商们共度了一个别样的除夕。
上午11时许,崖城镇的两条街道已经被拉豆角的拖拉车、三轮车围得水泄不通,交通协管员不得不封住半边马路,保障交易秩序。来自安徽的收购商童乃明说,他已经六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大年了,“我每年要在海南待六个月,就是要把这里新鲜的蔬菜运到内地。”
接近中午12时,童乃明已经买到17吨豆角,够装1200个泡沫箱,下午1时30分整装待发的17吨豆角即将发车,他嘱咐司机吃完晚饭再过海,一路小心慢行。这车豆角预计将在大年初三运到合肥市场。
记者谢良在江西樟树市报道:除夕这天9点,记者来到樟树市鹿江街道边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这里的老人正忙着挂灯笼、贴春联,79岁的丁辉庭老人说,这是今天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刚搬进服务中心的老人熊根儿嚷嚷着说:“我没有为中心挂过灯笼,我来挂。”说着就一把从工作人员手里“抢”过灯笼。看到火红的灯笼挂起来,鲜红的春联贴起来。老人们高兴说,咱们这个家年味十足。
记者在服务中心活动室看到,几张活动桌早已拼在一起铺上了鲜红桌布,上面整整齐齐摆放上了水果、瓜子、糕点等物品,还有边街社区为老人准备的礼包——冻米糖、灯芯糕、苹果、红梅球等。服务中心主任朱艳萍说,这些都是老人爱吃的东西。
尽管因为大雪取消了户外活动,但下午开场的老人、家属及义工座谈会气氛高涨。在座谈会上,老人们还高兴地唱起来,你一首《牡丹》,我一首《北京的金山上》,演唱的老人仿佛回到青春年少,神采飞扬,听者则跟着节拍鼓起掌,兴致盎然。
记者王学涛在山西左权县报道:戴上安全帽、带着瓦检仪、自救器,记者走进了位于山西左权县的山西汾西瑞泰井矿正珠煤业矿井。
步行了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距离井口1200多米深处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区。46名工人已在这里工作了4个多小时。27岁家住河北石家庄的贾胜强说,他也有3年没有回家过年了。3年前作业的机器都需要人工来扛,现在全是机械化生产,月工资也由1500元涨到了8000元。“新年了,我要继续保持龙马精神,好好工作,攒钱娶媳妇。”贾胜强说,“跟井下兄弟一起过年也像亲人一样,大家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接近晌午,煤矿领导用保温瓶从地面上送来了午餐,有羊肉胡萝卜饺子和鸡肉。矿工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大家边吃边回望这些年来矿上的变化,气氛十分活跃。
正在工作的吴永华告诉记者,他参加工作已经6年了,这是他连续4年春节加班。他说自从煤炭进行资源整合后,干得一年比一年舒心、安心、有干劲儿。“以前给一个个体老板打工,一天40元的收入。自从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后,工资翻了3倍,加上奖金后一个月能拿六七千元。井下路也变平整了,班班都有领导跟着矿工下井,家里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了。”吴永华说。
记者崔颍在安徽合肥报道:腊月二十九一大早,记者来到合肥市大型菜市场——飞虹市场,看到这里肉蛋鱼菜等齐全,市场里讨价还价声仍不绝于耳。记者上前问了一些菜价,较之前一天,价格普遍降了下来,叶菜类降了2元钱左右,鱼也降了一两元。
接着,记者又到不远处的永辉超市,觉得这里菜品更加丰富,买年货的人比菜市场要多很多。一对挑拣青菜的中年夫妇对记者说,超市里菜价比菜市场便宜许多。政府搞“菜篮子”、家超对接非常好,这半年菜价、肉价确实稳定了下来。
记者黄冠在河南省襄城县报道:1月22日,襄城县刚下过零星小雪,早晨的空气格外清新。记者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出了襄城县城,带着70件棉大衣,直奔茨沟乡敬老院。
茨沟乡敬老院里有69名“五保老人”,他们每人获赠一件棉大衣。记者帮一位老人穿上棉大衣后,来到黄现民、李国宾老人的宿舍。黄现民老人对记者说:“这里有暖气,比住家里得劲儿。”李国宾老人患高血压,需每天吃药。“每月拿药得花二三十块钱。敬老院每月发40元零花钱,如果不够再向亲属要,现在我手里有钱。”李国宾说。
记者来到敬老院的厨房、餐厅,看到厨房里摆着六大箱速冻饺子,冰柜里冷冻着二百多斤猪肉,还有一些大白菜堆放在厨房的一角。
茨沟乡党委书记盛亚涛介绍,全乡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有69名,其他的都是分散供养。2011年,上级财政向茨沟乡敬老院拨付财政经费26.84万元,乡财政补贴1.8万元,老人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记者刘阳在陕西渭南报道: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黄土高原上,龙年春节的热闹气息格外浓烈。大年二十九一大早,记者来到具有7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村——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这个民俗村里,记者切身感受到关中特色年俗。
记者在村民党更德家看到,家家户户的“献爷馍”清晨已经摆上案头,晚辈们依次进入堂屋祭拜祖先。祭拜仪式结束,记者和党家小儿子一起熬好糨糊,贴好请民间书法家为他们家书写的“总结性”春联。之后党家长辈作新年寄语,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晚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在村里,记者还感受到蒸馍这个关中特色年俗。记者看到,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三五相约,相互帮忙,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起面、发面、揉面、捏花色……一袋袋面粉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不断地变化,直到升华为富有多项祝福意味的“春节符号”。
家住党家村、在西安读大学的党明说,提着花馍给长辈拜年已经成为他抹擦不掉的习惯。举目四望,炊烟从家家户户升起,一缕缕炊烟穿透清晨的薄雾萦绕在村庄上空,一阵阵馍香伴随着浓厚的“年味”沁人心脾。
记者陈晨、陈炜伟、刘潇在陕西安康报道:除夕一大早,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堰移民安置新区里,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楼前,村民们开始张灯结彩,贴春联、贴年画,大红灯笼挂在了家家户户门前,不时有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闹,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
2010年7月,陕西安康遭遇特大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全市因灾倒塌民房12万多间。这场灾难之后,陕西省启动了我国最大的移民工程,陕南秦巴山区将移民搬迁240万名群众,刘家水一家便是其中的一户。
我们走进了刘家水家,“给你们拜年了!”“欢迎欢迎,快进屋坐坐。”62岁的刘家水拉着12岁的孙子,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记者一边拱手祝福,一边端详起了他的新家:洁白的墙面,锃亮的地板,卫生间里也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党的政策好,去年这个时候,我哪里会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刘家水乐呵呵地说。
老刘领着我们来到二层布置一新的客厅,拍拍新购置的转角沙发让座,一个劲儿地往记者手里塞水果,面前的液晶电视里正在播放着精彩的节目,“今晚的春节晚会,我们可要好好看个清楚!”而去年年关,他们一家人还蜗居在邻居家一间临时的土坯房里。
前两天,在广州和安康打工的两个儿子陆续回到了家里,置办了许多新的年货,一家人也将在新居中辞旧迎新。刘家水说,因为是倒房户,政府给自己家补了2.7万元,还提供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攒的几万块钱,得以搬进新居。
在因为地质灾害失去7位亲人的林晓明和李发兰家,一家三口拉着我们围坐在电炉子前烤火,窗外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尽管想起因泥石流遇难的儿子,李发兰眼睛还一阵阵泛红,但说起现在的生活,她嘴角还是露出了一丝笑容。“女儿学习很争气,党和政府也关心我们,希望家里农家乐的生意可以越来越好。”
除夕当天,在社区里走家串户,记者时时感受到村民在新居内喜迎新年的喜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活动感悟:在基层感受春天的力量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活动感悟:在基层感受春天的力量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层·且行且记)诚信是如何炼成的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层·且行且记)诚信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