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记者 倪 宁
今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宣传中心派出4路记者,沿我国版图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到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一线采访拍摄。我们西路报道组选择了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所。8天的采访行程,我们跟随“送年货”的车队,翻雪山、过达坂、闯冰河,在雪域边关体验了“年”的味道。拍摄了《喀喇昆仑的“特殊春运”》《跨越雪山的团聚》《神仙湾哨所过大年》等系列作品,用真实的体验、质朴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讲述了高原边防军人的吃苦奉献。
“神仙湾”我曾去过3次。这次上高原我们坐的是“送年货”的卡车,能和战士们挤在驾驶室里,翻越雪山达坂,是此行最庆幸的事。给老班长递支烟、唠几句家常,和战友们开个玩笑、一起嚼着干馕,一路上贴近式的采访,甚至是“挤在一起”的采访,拉近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心与心的距离。
“春运”是人类最大规模的情感迁徙,我们在通往边关的道路上记录下的是一群逆“春潮”而动的人。
在雪域边关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妻子和孩子不远千里来探望丈夫,当她们好不容易挤出“春运潮”,走下飞机、火车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后,仍与亲人远隔千里百里。于是,她们就和运往边关的粮食、蔬菜挤在一起,翻越雪山实现一家人的团聚。
我们在途中就记录下这样的情节:一位年轻的军嫂带着孩子上山和丈夫一起过年。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与丈夫的距离越来越近,军嫂的眼泪也越来越多。“真没想到,他们常年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他从来都不跟我讲”,两天的行程,妻子的心绪发生着深刻变化。
久别的重逢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激动,甚至有些平淡,但这正是片子的精彩之处。
父亲显然是想配合记者的镜头,极力表现出喜悦的举动,但亲吻孩子时总是被儿子一次次推开,母亲在一旁时而喜悦,时而抽泣。最后父亲放弃了努力,面对镜头说出了心里话:“好长时间没见面,生疏了,没有办法,边防军人在山上守防,两地分居是非常现实的……”风雪边关一家人的团聚,在泪水中传递着温情。
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收获感动。感动,是人的一种美德和素质。对记者而言它还是一种养分,没有了感动,就没有了敏感,没有了灵性,没有了观察事物的敏锐与深邃。“走基层”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收获感动的机会。
在高原,感动无处不在。在如同搅拌机抖动的车厢里,听战士们讲述高原军人揪心的故事;在寒风刺骨的哨楼上,拍战士们迎风朝着家的方向问候亲人的画面;在官兵宿舍里,看战士们用补充自身营养的维生素培育“蒜苗”;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吃战士们用熟肉包成的“神仙湾水饺”……身边的感动常常令我们潸然泪下。
收获感动的同时,我们也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感动。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上,缺氧是最大的挑战,但更让我们头疼的是用电,白天在路上颠簸,晚上留宿兵站和哨所,雪域边关没有常明电,我们只能靠发电机的限时发电,整理拍摄素材、给摄像机充电、做采访笔记。应该说,边关军人常年的付出感动着记者,记者的真诚与敬业也感动着边关的战士。
最让官兵们感动的是:春节前夕,军委、总政领导和中央电视台领导通过视频慰问了神仙湾官兵和摄制组一行,全体人员备受鼓舞,大家手捧“蒜苗”向远方的亲人祝福新春,祝祖国繁荣昌盛!
一名电视记者能否拍出好作品,不在于“精心的导演”,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心系基层、心系官兵。只有经常投身火热的军营,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新闻第一现场,发现、挖掘原汁原味、形象生动的故事,我们的报道才会有灵气,我们的创作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 上一篇:
-
边防采访20天 受益胜过好多年
已是第一篇
-
边防采访20天 受益胜过好多年
- 下一篇:
-
"走转改":一次脱胎换骨的征程
已是最后一篇
-
"走转改":一次脱胎换骨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