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战友报社副社长 刘永国
从腊月十八到正月初八,我一直在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二连采访,佩戴列兵军衔,与连队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同潜伏、同娱乐,一起吃大锅饭、睡大通铺,共度新春佳节,零距离感受边防官兵的酸甜苦辣。
在这20天里,我亲身体验恶劣的自然环境,感悟边防战士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每天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撰写日记体通讯和调查报告18篇,采写的《带回边防官兵的心声》《潜伏在距国界线15米的地方》等稿件受到官兵好评,所反映的边防官兵执勤巡逻易冻伤等问题引起军区党委机关的高度重视,军区联勤部紧急调拨400副新型防寒毡护腿快递边防。这些使我深深体会到:写兵先要知兵,身入更要心入;听惯了战士的鼾声,才能写出战士的心声。乐为基层鼓与呼,愿为官兵解忧愁,既是记者的职责所系,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兵味不足、对基层了解不深、对官兵理解不透,可以说是我的短板。1983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特招入伍后,就一直在战友报社工作,虽然也经常下基层采访,但像这一次直接下到边防、住进班排,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20天还是头一次。
我与战士们朝夕相处,闻得最多的是战士的汗味。因为这里极其寒冷,衣服穿得多,干起活来是里面汗湿,外面冻透,每天在暖气上烤鞋垫是必做的事。我在闻战士的汗味中,能更多地了解边防官兵的甘苦,更好地学习边防官兵忠诚、服从、忍耐、乐观、奉献的精神,增加了自己的“兵味”。我觉得,一个军人的“兵味”,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待名利得失、进退走留上,体现在对待不顺心、不如意事情的态度上。我蹲点的二连,有4名士官干了10年以上,有的代理排长四五年,提干也没希望,但他们在得失面前干劲不减,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奉献。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更增添了干好工作的动力。
官兵们感人的事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的不足,鞭策着我加倍努力;边防官兵不怕艰苦、耐得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进一步坚定了我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在边防蹲点采访的20天里,我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兵,在严寒条件下11次参加额尔古纳河冰道巡逻,行程超过300公里,2次夜间和连队干部到界河冰道巡查突发情况,2次冒着严寒夜间潜伏,3次和战士在冰天雪地里放马。特别是除夕夜,我在边防哨位上为祖国站岗,迎接我人生第50个春节,使我感到特别光荣、特别自豪!
在这20天里,边防官兵的工作生活、执勤训练时时都在影响着我,处处都在感动着我,让我觉得,不把他们的工作生活写出来就对不起他们,不把他们的执勤训练记录下来就对不起他们,不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出来就对不起他们!因为感动,我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触动心灵的报道;因为感动,我在极寒条件下拍摄了冰道巡逻、寒夜潜伏等上千幅照片,以致右手手指被冻伤,4根手指全部蜕了一层皮。我采写的《手在室外裸露几分钟的滋味》《我第50个春节在边防为祖国站岗》等稿件正是生命体验的写照,见报后,接到从军区机关到边防哨卡许多官兵打来的电话和发来的短信。我深切感到,贴近产生感情,深入才有感动。基层永远是开掘不完的新闻“富矿”,官兵永远是无法取代的报道主角。
20天的蹲连采访使我终生难忘。正月初八,当我站完最后一班岗离开连队时,官兵自发列队,在寒风中为我送行,一股暖流在我胸中不断翻滚,告别的话说到一半便开始哽咽,与大家握手拥抱时,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我从内心深处感到:边防采访20天,受益胜过好多年!
- 上一篇:
-
“风雪追踪李素芝”回眸
已是第一篇
-
“风雪追踪李素芝”回眸
- 下一篇:
-
精彩在基层 感动在基层
已是最后一篇
-
精彩在基层 感动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