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这天,中原气温骤降7℃,是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汉魏故都的许昌依然沉浸在龙年春节的欢乐气氛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随《许昌日报》副总编辑刘革雨、《许昌晨报》总编辑邓雷一行,跟鄢陵县“板车剧团”来到了许昌县张潘镇门道张村。村里村外,喜庆的鞭炮声、锣鼓声和男女老少的欢笑声一起扑面而来。
村里有三四个篮球场大的露天剧场已挤得满满的了,台上唱的是一出脍炙人口的大戏《铡美案》。虽然一些经典唱段人们都能哼唱几句,但依然看得那么入神、津津有味。
享誉全国的鄢陵县“板车剧团”是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上世纪60年代,剧团演职员工拉着自制的、用农用板车改造组装的板车流动舞台,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上门,走出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演出足迹遍布安徽、陕西、山西等五省140多个市县。“板车剧团”艰苦奋斗,实干创业、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十家媒体都曾报道过“板车剧团”的事迹,“板车剧团”还被拍成电影记录片,获得全国文化先进集体、10部委命名的“三下乡”先进单位等一批荣誉称号。
深度报道“板车剧团”是《许昌日报》、《许昌晨报》为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社会所策划的一个重点报道。
同行中,两报的记者介绍,两报对这块许昌地方的文化品牌的报道是持续的,但是,现在专题策划报道“板车剧团”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任务,二是时代变了,“板车剧团”为农民唱戏的初衷没有变;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变。两个“不变”是需要报道的,也是记者编辑需要学习的,所以采访“板车剧团”,既是记者走基层,也是记者学基层。
《许昌晨报》记者黄双燕正在和66岁的村民张建法聊着家常;记者许廷合也和从相邻的古城村来的65岁的张宝珍说着豫剧;摄影记者牛书培从台上到台下忙着选角度……
回到许昌日报社,已是华灯齐放。窗外,此起彼伏的烟花和鞭炮声不时透过窗户传过来,窗内,是夜班编辑依然忙碌的身影。初审、二审、排版、校对、改版……21时,再一次审读重点稿件,并对部分版面进行了调整,此时,版面校对结束,签版。
次日清晨,《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了散发着墨香的报纸。《许昌日报》在一版“新春走基层”栏目里发表了许廷合的《“板车剧团”下乡来》。《许昌晨报》一版发了牛书培拍摄的大幅彩色图片,图片是从后台拍出来的,穿过舞台上生动人物看到了挤满剧场的观众,巧妙地使用了画面语言。二版整版刊发《“板车剧团”大戏唱到小村口》,并配发短评。
浓墨重彩的报道,将“板车剧团”文化服务人民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记者 韩为卿)
- 上一篇:
-
央视走基层:不畏苦远只为实
已是第一篇
-
央视走基层:不畏苦远只为实
- 下一篇:
-
北京市新闻战线学习央视“走基层”经验
已是最后一篇
-
北京市新闻战线学习央视“走基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