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29日电(记者范迎春)3月下旬的一场大面积“雨夹雪”,让星期天一大早开着私家车从哈尔滨出发北行的王强有些着急。在他蹲点的村里,很多事情等着他回来商量拿主意。
今年47岁的王强是黑龙江省审计厅农业与资源二处副处长,2015年9月被省里选派到青冈县青冈镇新民村担任“第一书记”。新民村是个贫困村,有513户2098口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350元。
“第一书记”的到来,给新民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4公里多的通村路修好了,接送学生的通勤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从省里“化缘”来的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让村支部有了开会的地方;筹资700多万元创办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预计今年5月投产,还组建了合作社,让村里有了“造血机器”。
但是王强高兴不起来。“要是‘交作业’也算凑合了,可要彻底拔掉村里的穷根儿,还差得远呢!”王强对同行的记者说,观念落后,缺少人才,没有可持续发展项目等,都可能导致农民返贫。“农村奔小康,要从根上补齐这些‘短板’。”
眼下,最让王强焦急的事情就是“缺人才”。
食用菌种植基地张罗起来了,下一步还要建配套车间。算下来一年出产几千吨食用菌,可不是闹着玩的。王强说,从河北聘请来的李师傅只负责技术指导,经过培训的村民也能操作了,可是靠谁来管理呢?
王强和村干部一起,把村里人“过筛子”一样选了几遍,也找不出能胜任的。也难怪,年富力强的、头脑灵活的都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了,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王强到镇里、县里求援,可是镇里和县里一时也派不出合适的人来帮忙管理。
王强把村里的花名册找来,发现这些年村里陆续有100多个孩子考上大专院校,现在在读的还有36人。他问村党支部书记耿立斌:能不能从这些孩子中想办法?耿立斌摇着头说,回县里的都很少,更别说回村了。
合作社一期建了100栋育菇棚,规定优先承包给村里的贫困户,预交少量现金,承包费以后用产品折算,村里还帮助联系小额贷款。眼下,大棚还有30多栋没包出去,很多村民在观望。
在育菇棚里,王强给几位犹豫不定的贫困村民仔细算账,动员他们放开手脚。“国家给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咱自己也得动起来。”王强告诉记者,如果贫困户承包不完,就包给其他村民或外来户,但是合同只能签一年。如果贫困户看到效益好明年要求承包,就收回来满足贫困户。
忙完这些事,王强回到办公室,取出村支部党建工作资料仔细翻阅。看到村支部新近收到的几份入党申请书,王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可是一个可喜的势头。”王强说,这两年,农民看到基层组织真正发挥了作用,有了活力,主动靠近党组织的人又多起来。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沂蒙老区偏远山村通了“绿色小康车”
已是最后一篇
-
沂蒙老区偏远山村通了“绿色小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