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创新 创新中期盼——基层节日文化市场扫描
发表时间:2012-01-10   来源:新华社

  (新春走基层)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各地因地制宜,掀起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

  随着春节的临近,新华社记者近日来到河北、广西、贵州、安徽、山西、上海等地,记录下了当地节日文化市场在传承中的创新,在创新中的期盼……

  “草台”戏班 期待新生

  记者鲍晓菁自安徽省怀远县马城镇东周村报道——

  进入元月,东周村村民几乎每天都来到村医周冠艺家的院子里——这里正在排练当地群众最喜爱、最熟悉的地方戏。

  怀远是曲艺之乡,流行泗州戏、花鼓戏,吹拉弹唱的人才随处都是。怀远县外宣办主任徐远景说,这里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草台”班子,俗称“千班锣鼓百班灯”。

  “过年嘛,农村老百姓都要个喜庆热闹劲,我们自己演的都是家长里短的身边事,唱的都是方言,大家看得亲切。”周冠艺说,春节期间,东周村的“草台”班子档期已经排满。

  “要是没有演出,这大冬天的,不是在家里打牌就是喝酒,有什么意思?不如唱唱跳跳。”周冠艺指着院子里一位打鼓跳舞的女村民说,“她今年六十一啦,还能翻跟头哩。”

  记者张宗堂、马天云自河北省行唐县信庄村报道——

  1月7日上午11时,河北行唐信庄村东外路120号的一家普通农家小院里,间或传出锣鼓声和唱戏声,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班”正在这里的“舞台”上排练节目。

  信庄秧歌源于清代,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介绍,现在信庄村“秧歌班”共有20多人。19岁学戏、今年80岁的李希东说,每年进入腊月,大伙几乎每晚都聚在一起听说戏,再到院子里排练,每天三四个小时,准备春节义务演出。

  百余年来,“秧歌班”除演唱当地村民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外,还创作、加工戏曲20多出。近日,“秧歌班”的组织者、70多岁的张洛江老人还创作了歌颂农村生活的“三句半”,准备在今年春节期间献给乡亲们。

  谈及戏班今后的发展,张洛江老人道出了忧虑:戏班演员年轻人不多,最小的也30多岁了;一直自筹经费购置行头,条件很差,一面锣敲了十几年,声音都破了,演员没靴子,登台穿自己的鞋;没有场地,只能把戏台搭在爱好秧歌的马晚生老人家里……

  行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庞英须说,行唐县前不久出台了推进“文化兴县”战略的实施意见,对基层文化建设将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发挥基层文化组织的“内生动力”,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青玲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2971&encoding=UTF-8&data=AAcQewAAAAcAACLnAAAAAQBD5Lyg5om_5Lit5Yib5pawIOWIm-aWsOS4reacn-ebvOKAlOKAlOWfuuWxguiKguaXpeaWh-WMluW4guWcuuaJq-aPjwAAAAAAAAAAAAAALzAtAhQs1b0pgufsbYL22DtfPDcLFNV_swIVAI6Nyd8ELyE7FJH4qTJMRyA2Z6pP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2971&encoding=UTF-8&data=AAcQewAAAAcAACLnAAAAAQBD5Lyg5om_5Lit5Yib5pawIOWIm-aWsOS4reacn-ebvOKAlOKAlOWfuuWxguiKguaXpeaWh-WMluW4guWcuuaJq-aPjwAAAAAAAAAAAAAALzAtAhUAkqpvDTQIyRZFJWFVGOZnM6Cd1gsCFDXcR2fKHdATuf78v5W-Z0ZD3Ixn&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