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二人转比吃大鱼大肉过瘾,农民富了看戏不差钱
在老王家的婚礼上,王立忠和他的鼓乐班表演了《小拜年》《西厢》《蓝桥》等多个传统二人转选段,还表演了流行歌曲串烧、模仿秀等新式节目,让在场的乡亲们过足了瘾,笑声不停,掌声不停。
在保留传统节目的基础上加入新节目,是王立忠的鼓乐班为了迎合年轻观众进行的创新,“现在流行啥,咱鼓乐班也得会演啥,这是与时俱进。”
王立忠告诉记者,他唱二人转已有30个年头。这30年来,他的生活随着二人转鼓乐班的发展而变化。“以前跟着鼓乐班唱戏挣不着钱,就是图个乐。当时农民能请得起鼓乐班的少,给的钱也少,演一场给个5块10块都算多的。现在可不一样,农民腰包鼓了,请鼓乐班次数也多了。不仅婚丧祝寿时请,过年时儿女孝敬父母也请,给的钱也多。现在演出一场一人起码给150元,演得好还单独赏钱,最少都赏100元。”他说。
一个鼓乐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里面至少有‘一副架’,就是唱二人转的一男一女,还得有四五个能吹打弹拉,会伺候戏的。有时候,我们接大活儿,一下子需要‘几副架’,就跟别的鼓乐班合作,得来的钱按人头分。”王立忠说。
这样算下来,请一个鼓乐班,农民要花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也算是笔“奢侈”开销。但王立忠却表示,这笔钱农民花得不心疼,“‘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咱老百姓打心眼里爱听二人转,比吃大鱼大肉还过瘾。再说现在农民生活好了,挣钱多了,看戏还能差钱?”
乡亲们看戏“不差钱”了,鼓乐班发展更红火了,王立忠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去年我们全家种地才挣两万多元,我一人在鼓乐班就挣了3万多元。我一个50多岁的老头,进城打工也挣不了这么多呀。这唱戏不比打工享福多了?”这个春节,王立忠保守估计他能挣个几千元。
鼓乐班的演出,从不挑场地。农院瓦房、田间地头,哪里搁人多哪里就能唱。而且每次演出,必须从头到尾都是真唱、真把式,这对演员的体力要求很高。春节几天下来,王立忠扯着沙哑的嗓子说:“累点儿也值了。”
先有的二人转,才有的赵本山,二人转不会“青黄不接”
王立忠当初学二人转全凭爱好,从没想过当“营生”,那时学二人转的人也多。可如今,像王立忠当初为兴趣而学二人转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现在农村喜欢听戏的还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爱听的少,都喜欢看电视、听歌、上网。”对二人转真正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今年的央视春晚,赵本山没能出现在舞台上,也让王立忠觉得惋惜,甚至担心这会影响二人转的未来发展。“毕竟赵本山是咱二人转最大的腕儿。他没上春晚,多少会对咱二人转的人气有影响。”
“有人说二人转就是靠赵本山火的,就能火几年,过几年指定不行了。其实他们不知道,二人转在东北都走红上百年了,是先有的二人转,才有的赵本山。赵本山是凭咱二人转火的。”王立忠并不担心二人转今后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谈到新年期盼,王立忠说,他打算让鼓乐班“水平升级”,扩充人员,还要争取机会把鼓乐班骨干送到城里的大剧团培训;他希望村里能把爱好文艺的乡亲都好好组织起来,给大家提供场地、乐器,让乡亲们的农闲生活更丰富。
除了送给家人、送给鼓乐班的愿望,王立忠还有一个心愿,“在野外台子唱了半辈子,总梦想自己也能站在城里正规舞台唱几句。不过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上大舞台指定得紧张。”王立忠不好意思地笑了,脸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小小身份证 温暖百姓心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小小身份证 温暖百姓心
- 下一篇:
-
“乡村的点滴变化,都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已是最后一篇
-
“乡村的点滴变化,都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