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记者许晓青)“真没想到,家门口将近100年历史的文化广场,变成了一个‘大公园’,新建的剧场不仅有公益演出,还定期开放参观。”退休中学数学教师周宇龙年新春最大的喜悦,就是家门口的艺术殿堂敞开了“绿色大门”。
作为上海落实文化民生的实事工程之一,沪上百年老地标——文化广场在龙年新春里正式还绿于民,使上海市中心净增了一块近3万平方米的文化休闲绿地。
文化广场的前身是诞生于80多年前的“逸园跑狗场”。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块正式兴建文化广场建筑群,逐步成为上海群众集会、文艺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文化广场一度变身为证券交易的“大卖场”、大型花市等。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对这一历史文化地标的再利用进行重新研究评估,最终孕育产生了这个兼具公园绿地功能的全新文化地标。
还绿于民之后,在香樟、银杏、红枫、梧桐等植物的掩映下,整个文化广场形成了前后两片大型公共绿地。广场上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广场老建筑所特有的湖蓝色大型钢结构网架,中外游客在此可以追忆这座城市发展的文化步履。与网架相呼应,一处可供上千名观众同时欣赏演出的露天公益舞台已经建成。
“除夕那天,我们全家在央视春晚里看到了俄罗斯舞蹈团TODES的表演,没想到正月初四又在家门口的文化广场看了他们的现场表演。”周宇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
据了解,与文化广场相似,龙年新春,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也陆续推出公益票、“艺术福袋”、“文化红包”等优惠观演活动,受到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欢迎。
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说,文化民生工程不仅体现在剧场的优惠票价上,更重要的是,文化场所应具有对不同人群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比如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滑稽和戏曲节目、面向少年儿童的卡通木偶类演出、白领一族喜爱的爵士音乐会等,都将陆续登陆文化广场的公益舞台,此外广场还将逐步开放和支持群众文艺团体自发登台参与演出,从“看戏”到“演戏”,真正敞开艺术殿堂的“绿色大门”。
- 上一篇:
-
公交暖车员:零下27℃的坚守
已是第一篇
-
公交暖车员:零下27℃的坚守
- 下一篇:
-
古都金陵:城南小巷花灯梦
已是最后一篇
-
古都金陵:城南小巷花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