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枝木偶 抖搂新“绝活”
陈银龙在表演木偶喷火。谢汉杰摄
福建省漳州市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快看,木偶由红脸的关公变成黑脸的张飞啦!”“好、好、好,木偶喷火了,太神奇了。”日前,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岐下村举行的庆新春迎佳节木偶表演,引来了台下2000多名观众阵阵的喝彩声和掌声。
看到如此受欢迎的场面,东山铁枝木偶第三代传人、现年79岁的陈加申很是欣慰。年轻时,他组建了一个近20人的小剧团,十里八乡投奔他的乡亲都被收做徒弟,手把手教他们唱戏、表演。鼎盛时期,剧团一年可以演160多场。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一切都变了。陈加申发现,看戏的人慢慢少了,请他们去演戏的人也少了。演员也因出嫁、结婚、报酬问题而辞别,剧团面临解体。如何让这朵艺术奇葩传承下来?陈加申动员老伴、儿子、女儿、孙儿全家三代15人统统去剧团,成立了“陈家戏班”。
据介绍,铁枝木偶戏是元代从中原传入广东惠来、海陆丰一带,经本地改革,唱潮曲说潮话。因语系相通,很快流行于闽南诏安、东山、云霄、平和等地。表演时,由艺人在幕后用三根铁枝管套上铁枝,操纵身高30多厘米、纸手木足的木偶表演,身段和手势须特别灵活细致。表演时,操纵人必须会唱、会念、会操作,并且熟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转换,这种人才极其难找。
作为东山铁枝木偶新一代接班人、“70后”的陈银龙说,铁枝木偶要受欢迎必须创新。他说:“一次下乡演出,我听台下的年轻人说,看戏看得快睡着了,对我刺激很大。”他发现,传统的铁枝木偶戏采用潮剧配音,动作中规中矩,节奏比较缓慢,确实很容易让人入睡。他开始尝试改革用京剧配音,木偶的动作也进行了大改造,整部剧演下来,木偶踢打的动作明显增多。观众们果然买账,一场下来,喝彩、鼓掌十几次。
始终享受着创新木偶戏带来成就感的陈银龙开心地说:“接着,我发明了木偶变脸,底下观众都在尖叫。”去年初他开始动起更大胆的念头——让木偶喷火,木偶喷火颇有难度,火势一旦控制不好,很容易把木偶点着。自从“木偶会喷火”传开之后,每到一处,陈银龙的木偶戏都是掌声如潮。(本报记者 马跃华)
平民二人转 百姓“年夜饭”
二人转演员下乡为乡亲们送去文化大餐。蓝恩发摄
辽宁省沈阳市
对东北的观众来说,年夜饭里少不了二人转。大年初二晚7时,辽宁沈阳南风大剧院又唱起了二人转。二人转演员刘倩说:“过年了,本来想歇歇,可老板不答应,观众更想看。”演员刘倩说的“老板”就是沈阳莎梦文化发展公司的总经理霍燃。霍燃说:“我也知道演员演出一年了,很辛苦,但老百姓看不到二人转闹心啊,只能满足。”
初一的剧场,观众比平时少了两成,但剧场近七成的坐席还是坐满了。当晚,莎梦二人转专场签约演员刘倩、刘畅、英三、崔七等著名二人转演员纷纷为观众献上拿手绝活。他们将好听、好看、好玩的东北二人转、歌舞、小品、戏曲、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享受快乐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剧场内华丽绚目的舞台,超大的屏幕,舒适的座椅,顶级的音响,变幻的灯光,也让观众们由衷赞叹。因为是过年,二人转演员还自觉地“加料”,本来三个小时的演出,足足进行了三个半小时。
3年前,沈阳莎梦文化发展公司与南风国际俱乐部合作在沈阳北部推出“平民二人转专场”。为何特别强化“平民”二字,霍燃的解释是:“就是推出让老百姓看得起的二人转。”
“平民二人转”的问世,让沈阳二人转市场的格局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外地游客享受几百元一张票的“贵族二人转”,本地人则更多是喜欢票价低的“平民二人转”。更让老百姓惊喜的是,低票价的平民二人转剧场,还能看到二人转转星魏三、孙小宝、金玲、郭旺等人的精彩表演。(记者毕玉才)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层)老街书场“大管家”的一天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层)老街书场“大管家”的一天
- 下一篇:
-
在变与不变中透视中国
已是最后一篇
-
在变与不变中透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