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如何补齐“短板”
发表时间:2013-03-12   来源:光明日报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既已铺开,紧接着面临的就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成效的问题。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短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福泽广大群众?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软件

  盖房子,也要买书

  镜头一:2013年2月1日,“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这些世界顶级艺术巨匠的杰作原本藏于纽约,以往只能通过画册、电视和网络欣赏,如今却免费送到了北京市民的眼前。

  这只是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带来的“文化红利”中的一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委员说,截至目前,我国3589个博物馆中有2500余个实现了免费开放,其中700个为自行免费开放,这个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免费开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可是踏进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以后,群众能不能够看到好的藏品、藏书和演出,他们又希望看到怎样的作品?

  民革天津画院副院长韩必省委员认为,这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事业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委员也认为:“不能光顾着盖房子、买设备,也要买书。”文化惠民要有针对性,真正符合老百姓的需求,才算是切实分得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红利”。“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让百姓成为文化建设的真正受益者。”韩必省委员说。

  那么,如何让分到手里的“文化红利”真正符合老百姓的需求?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副团长郭瓦加毛吉委员表示,硬件建设国家正在推进,不成问题,让她担心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看看当下电影、电视、网络上的内容,有多少是反映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

  距离

  走不出来,就送进去

  镜头二:2013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的群众观看到了由国家话剧院带来的精彩演出。被称为“变脸大王”的表演艺术家莫元季和青年演员苏巍带来的《川剧变脸》等节目赢得满堂喝彩,散场之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来自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这些文化馆站等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主要覆盖区域仍限于县城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城镇,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在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仍存在极大不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委员说。

  空间上的距离,让边远地区的群众无法充分享受城镇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此,郭瓦加毛吉委员体会深刻。每年都要下乡慰问演出的她,这些年走遍了西南地区的各个角落。“从村子到县城、乡镇动辄几百公里,不通公路的地方骑马要走好几天。”

  群众走不出来,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深入下去,“让服务离群众近些,更近些”。郭瓦加毛吉委员认为,这些年的“三下乡”活动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接近群众很好的载体。她再三表示,“三下乡”应该真正下乡,深入到村落,哪怕村子里只有几个人,也应该把服务送到。“除了增加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外,要尽快实现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村村通’、‘户户通’,用信息技术缩小城乡的‘文化鸿沟’,拉近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责任编辑:李雪芹
更多
  1.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相关报道
  1. 新闻聚焦
  1. 联盟联播
  1. 深度评论
  1. 专题活动
  1. 身边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