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谈环境保护,并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多个场合谈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成为总书记讲话的“高频词”,这是对亿万民众青山绿水殷殷之期的回应,既从侧面凸显了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彰显了执政党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民心民生。小康不小康,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环境保护,关涉国家发展大局和全面小康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文明存续和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生态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进行总体布局,融入治国理政新的宏伟蓝图。
近几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被密集推出,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从专门的法律到严格的制度,从治污攻艰到密实监督,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从中央到地方,坚持绿色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施政共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既是民之所望,就理应成为施政所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
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各级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质量而非发展数量上。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的、有效益的、可持续的发展,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色经济才更具承压性,不仅厚植了经济发展优势,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还能为经济腾飞提供长久动力。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各级领导干部划出警戒线。唯有立足当下,自我加压,才能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为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王丹)
- 上一篇:
-
代表委员积极评价两会民主开放、和谐高效
已是第一篇
-
代表委员积极评价两会民主开放、和谐高效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