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立于时代潮头
发表时间:2016-06-01   来源:光明日报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真正做到立于时代潮头,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

  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只有抓住这些矛盾和问题,从理论层面予以分析、提出应对方案,并以此推动和引领时代的变革,才是真正把握住了这一时代。把握时代好比通关游戏,问题就是关卡,不断攻克时代提出的问题才能顺利通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强调,“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要求,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当前,要真正研究解决时代问题,应当纠正三种脱离时代、回避问题的研究倾向。一是纯文本化倾向。从事研究,当然需要必要的文本,但不能将文本绝对化,成为研究中唯一的来源和依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做好研究工作的不二法门。纯文本化的研究不关心现实如何变化,只热衷于从文本中寻找问题、依靠文本的推演解决问题,并将这种从文本到文本的思维演绎视为有学问的表现。这种将文本“神圣化”的做法,无疑割断了研究与时代的联系,遮蔽了真正的问题所在。二是洋教条化倾向。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西方理论的依赖是比较严重的,自身学术理论的原创力、创新力不足。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异,靠简单照搬西方理论框架、模型来分析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结果只能是食洋不化、削足适履。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今天在改革发展历史新时期,结论同样如此。三是碎片化倾向。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化、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伴生了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学术研究陷于琐碎、片面、狭隘的境地,缺乏系统性、宏观性和整体性研究,导致理论研究“去中心化”“去规律化”,无法也无力对宏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总体把握和系统说明。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摆脱纯文本化而结合实际,告别洋教条化而立足本土,超越碎片化而胸有全局,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真正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对时代问题钻艰探深、攻坚克难的理论姿态挺立于时代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这一论述,俯仰千秋,意蕴深长。它意味着,只有时代的,才是历史的,只有拥抱时代,才能传诸久远。(王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原 茵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08341&encoding=UTF-8&data=ADQB1QAAAAcAAIGVAAAAAQAw5ZOy5a2m56S-5Lya56eR5a2m56CU56m25aaC5L2V56uL5LqO5pe25Luj5r2u5aS0AAAAAAAAAAAAAAAwMC4CFQCOhY24Cyt-pKJ--XQ7nCc4dufs1QIVAJCaArIOPGygjF5L74S1IZbqjBqM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08341&encoding=UTF-8&data=ADQB1QAAAAcAAIGVAAAAAQAw5ZOy5a2m56S-5Lya56eR5a2m56CU56m25aaC5L2V56uL5LqO5pe25Luj5r2u5aS0AAAAAAAAAAAAAAAuMCwCFAWVb8cncdN-uDkkrwNX80HO9UWjAhRIieAojMugWjq8k4CBR0j2zpSf0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