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8月22日电(记者李兴文 高皓亮)用三年时间将15万贫困人口搬出深山,彻底拔除穷根;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员脱贫;筑牢医疗保障底线,让贫困人口健康奔小康…… “十二五”期间,革命老区江西赣州脱贫人口达140余万,贫困人口减少三分之二。2016年赣州市“立下愚公志”,力争再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市70万贫困人口在2018年基本脱贫,赣南老区正迈入减贫快车道。 搬出一片新天地 “这次家搬得真值!”说起搬家的事,赣州市于都县移民搬迁安置点古樟新村的陈佛生一脸高兴,今年60多岁的他在深山里住了大半辈子,也穷了大半辈子。从深山搬出后,他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都,陈佛生世代生活的罗坳镇古樟片区自然条件恶劣。村子和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不到十公里的盘山陡路,崎岖难行,走一趟要一个多小时。村民的住房依山而建,土坯垒就的房子,每逢雨季,山体滑坡频发,夜里睡觉都提心吊胆。 “原地扶贫成本太高,难度太大,要斩断穷根,搬出大山是比较好的选择。”于都县委书记蓝捷的一席话让陈佛生等村民动了心,政府接下来的安排更让陈佛生放下了心。从古樟新村的新家到县城坐车不到15分钟,借着这个便利,儿子和儿媳小两口进了县城工业园区务工。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赣州市共有10.4万困难群众挪出了深山“穷窝”。在赣南,针对深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移民搬迁,遵循一个原则,能进城的不留镇,能入镇的不留村,能集中的不散居,并统筹考虑移民安置点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从2016年开始,赣州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每年组织实施5万人移民搬迁,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5万贫困人口的搬迁脱贫。 产业扶贫扶出好日子 “以前在养鸡场给别人打工,现在政府帮我当老板。”靠着创业贷款,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含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梅建忠挖到了脱贫路上的第一桶金,首批1500羽三黄鸡苗已为他带来2万元的纯收入。 帮助一个有想法的,带动一批想富的。赣南老区意识到,只有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脱贫不返贫、可持续。赣州市通过政银合作创新推出“创业信贷通”“油茶贷”等金融扶贫新产品,已直接扶持1.4万余名贫困户创业走上脱贫路,并间接带动就业6.5万多人。 8月,赣州市赣县五云镇夏潭村甜叶菊合作社的田里一片欢声笑语,村里53户贫困户发起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迎来了首次收获。2015年底,他们每户以产业扶贫资金1000元入股发展甜叶菊种植。除了年底分红,贫困户在田里帮工每天还能挣70元。“大伙一起干,苦日子要到头了!”肖汉霖老人满脸笑容地说。 令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62岁的钟汉良没想到的是,自从在房顶装上几块光伏板后,“天上的太阳能发电”,一个月能赚三四百元,坐享“阳光效益”,光伏扶贫正成为赣南老区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机制、撬动一笔贷款、提供一套服务,2016年,赣州市本级筹资10亿元作为风险缓释基金,力争撬动80亿元“扶贫信贷通”贷款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健健康康奔小康 一个骨髓移植手术,医药费用总计60万余元,对于赣州市安远县镇岗乡罗山村27岁的谢石凤和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来说,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但是,通过政府出资给她家购买的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加上原有的医保、民政救助等,谢石凤报销和领取了补助共53万余元。 2016年,赣州市出台方案,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挤出资金,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按90元/人的标准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通过新农合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力争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自负比例降到10%左右。 让贫困患者就医少花钱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姓名:邱程秀,肾病综合征,复杂性尿路感染,治疗已支出21569.71元,帮扶重点是解决患病支出,并给予康复治疗……”邱程秀是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东门口组村民,卫生部门在他家的“因病致贫家庭入户调查表”上这样记录着。 目前,赣州市卫生部门针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已经完成,数据库里一一列着需要帮扶的重点,有的需要手术治疗,有的需要社会保障兜底,有的治疗后可推荐就业。 7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因病致贫、返贫,这部分群众不脱贫,2018年提前全部脱贫的目标就难以实现,面对重特大疾病这一脱贫路上的大难题,赣南老区正迎难而上,要啃下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硬骨头”,让贫困人口健健康康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