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带着贫困人口奔小康
发表时间:2014-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当一个日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时间就有了新的意义。10月17日,我国设立首个扶贫日。这个日子表明了中国不遗余力向贫困宣战的决心,体现了一鼓作气啃下“硬骨头”的意志。这一天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设立扶贫日也是响应联合国决议的具体行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6年来,中央始终高度关切贫困问题,中国的减贫成就世所瞩目。1978—2010年,按照我国扶贫标准,累计减少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全球减贫成就逾九成来自中国。几十年来的坚持不懈,中国不仅成功走出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也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消除贫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也清醒看到,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按国际标准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历经30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多半是“硬骨头”,贫困群众面临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很大,发展中的新贫困问题凸显。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惟有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一场扶贫攻坚战,才能补齐短板,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起带入全面小康。

  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亿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仅是他们自己的梦想,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所在。以扶贫日为契机,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协同推进,我们才能托起亿万人民的希望和梦想。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乡亲们必能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13亿人民的梦想必定更美绽放。(人民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