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这是刘云山同志近日在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引出网上热评和公众热议?因为它不仅讲了一个政治学上经典恒定的道理,更指出了当前某些官员中存在的一个倾向性问题。 为官真的“不易”。当一名“公仆”,一是要甘于“清淡”,当官与发财不能两全,官员主要靠俸禄过日子,还会有一点“清贫”甚至“清苦”。你不甘清苦,可以挂印下海另请高就。有一句话说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其实还有一句,叫做“当官若要发大财,请君辞官下大海”,也不是没有先例。二是要自守“清白”,当官就要两袖清风,要当“不粘锅”,非分之财不能去碰,见人发财不能眼红。这两条,是天经地义,鱼与熊掌不能相兼,决不能又有权力又有“油水”,这是当官历来的“不易”。 但近年以来,为官更为“不易”。什么道理呢?一是反腐纠风,从顶层而始,对于官员的制约、纠举和监查,规矩越来越严,限制越来越大,严格而外,甚至有一点“严苛”的味儿。官员的行止要更加自律,稍一出格,就会受到处分甚至查办。二是民主监督,整个社会尤其是网民的眼睛,都紧紧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我们必须在众目睽睽下行事,在七嘴八舌中执政,甚至连一部分“隐私权”,也已经实际上被“让渡”出去。也有一种说法,说现在的“为官不易”,其实是一种正本清源,是回归于正常,是对过去为官过于“容易”,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一种反正——当官这个行当,本来就应当“不易”,本来就应当在严规戒律之下、万众瞩目之中,“夹起尾巴做官”嘛!总之,“为官不易”才对,才符合现代政治学和民主社会的规则。 因为 “不易”,所以有些官员就 “不为”了——所谓“不拿也不干”,就是一种。不吃请了,不收礼了,但是绕行躲事、推托躲避,“无所作为”总可以吧?“不易”就“不为”,一是什么“好处”也没了,连喝个小酒、用个公车都要小心翼翼了,于是有些官员“精神状态”就不好了,“没什么意思”,情绪低迷,心态暗淡,甚至“满腹怨言”,那种“热情”与“积极性”都低落了,更何论“干劲”与“激情”?另一类则不同,他倒不是“小儿科”,而是因为今日之下,“曹营之事难办”,什么事都要饱受众议,什么时候都是众声喧哗,正当的批评当然不少,但舆论的挖苦、起哄、误解甚至谩骂更是家常便饭。“为官”真是“不易”呀,在这种压力下执政、办事,倒还不如“不为”呢!不干,不当出头椽子,就不会成为“热点”、“焦点”,还不行吗? “不易”也不能“不为”。我们的官员,要搞清楚、想明白,“为官”本来就是“不易”的,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是自己的价值追求,更是人民群众的信任重托,就不要因为“不易”而三心二意;“为官”本来就是要受到监督的,既然当了“公仆”,就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就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也要习惯于受到误解甚至蒙受某些“不白”,一切交给实践、历史和群众去检验。更重要的是,“为官”就要“有为”,要有“担当”,要有“肩胛”,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甚至“干大事”。当官如果不作为,那就是尸位素餐,就不如回家卖红薯。“干净”是要“干事”,守规矩是要好作为,“干净”不只是洁身自好,“修齐”终究是为了“治平”,为了“有为”。“不为”的问题,过去有,现在成为某些官员中的一个新倾向,是因为反对“四风”,他们倍感“不舒服”,是因为社会监督,他们倍感“不习惯”,这两个“不”是“不为”的原因,是当前有些官员中普遍存在的“不担当”的新缘由——我们对于某些官员队伍中的这一股“风”,要有足够的警惕和深刻的剖析,因为这并不是泛泛而谈地教育他们要有一颗“公心”就可以化解的,既要有对症下药,更要有干部管理体制和官员任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才行。(凌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