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最贫困家庭,听最真实意见,解最急迫问题……近日,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出榜样。然而,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发现,在一些地方,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现象依然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见不到群众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不”现象,即不会“融入”:讲话汇报口若悬河,面对群众结结巴巴;不愿“心入”:吃喝游娱时间充裕,群众工作抽不开身;不敢“深入”:表现政绩争先恐后,遇到矛盾腾挪躲闪。(2013年8月4日新华网)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由之路。然而,部分干部能“从群众中来”,却不能“到群众中去”,不会“融入”群众,不愿“心入”群众,不敢“深入”群众,与群众隔心隔肺、离心离德,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部分干部身上存在的这“三不”现象,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的翻版,必须彻底清除,才能使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领路人,需要领导干部首先从思想上找准自身定位,摆正群众位置,真正将群众装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其次要在行动上主动放下架子,不打“官腔”,既“身入”更“心入”,直面群众意见和批评,有问题认真解决,有矛盾努力化解,以心换心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但是,自律自觉毕竟难以完全做到长久坚持。而只有制度才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逼着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平等相待,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必须固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 应该说,如何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怎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各地都有着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做法,也有着相应的监督考核等制度保障,比如“四民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结对共建、蹲点包村等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制订和出台制度是一回事,贯彻和执行制度又是另一回事,或者说,制度不少,但执行不多,制度的约束力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再好的制度,离开了落实,都是摆设。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破解部分干部“三不”现象,靠制度没错。但是,执行制度,却不是一件易事。现在执行制度难,一方面,一些干部当“老好人”,不愿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讲原则讲人情,不讲党性讲关系,甚至批评也变成了变相的表扬;另一方面,在一些干部中存在着“法不治众”的心理,认为没有做到、没有做好的人多得很,即便要问责,也未必会轮到自己。故此,我们要在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上下工夫,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该曝光的要曝光,该通报的要通报,该惩处的要惩处,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努力使制度成为机关干部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要自上而下建立监督、问责机制,使违规者付出违规成本,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使干部“三不”现象和“四风”问题销声匿迹。(倪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