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应珍惜“墩苗”机遇期
发表时间:2014-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刘云山同志在全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实践是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要强化实践导向,坚持必要台阶、递进式历练,让年轻干部多‘墩墩苗’。”

  “墩苗”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巧妙的苗期管理措施,其作用在于“锻炼”幼苗,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后期抗逆、抗倒伏能力,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正如庄稼不墩苗,难有好收成一样,年轻干部的“墩苗”期也不可或缺。

  对于年轻干部来说,要想从小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就得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努力开拓成长的空间。干部的成长有着自身规律,每一位党和国家的中高层领导干部,他们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也都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基层的培养,这就是干部宝贵的“墩苗”期。年轻人读完大学,乃至硕士、博士,也只是对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相应的了解和掌握,而要有大的作为,一方面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深深扎根于实践,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稳定生长若干年,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杨善洲退休后一心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他有一句口头禅是这么说的,“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对年轻干部的自我历练同样意义深重。年轻干部要成长进步,就不能只待在机关里“做盆景”,必须迈开脚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经常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坎,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做到社情民意了然于心,基层情况心中有数。干部只有年轻时多“墩墩苗”,吸取土壤中丰富的营养,练好坚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坦荡。

  对于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大计来说,“墩苗”更是长久之策。北宋司马光在《迂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比喻:树木如果只种植了一年便砍伐,所得之材只能充作薪柴;若三年砍伐,所得的可用来做木桶;若五年砍伐,可做楹柱;若十年才砍伐,可用来做栋梁。人才成长需要流动,但是若流动过频,也不利于人才成长,特别是对那些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岗位上更需要有一段相对的稳定期。这是人生“墩苗期”,也是人生机遇期。如果能让他们干熟悉且擅长的工作,使其沿着一定的发展轨迹生长,不人为地打断其生长历程,则是对人才的有效栽培。“墩苗”应该成为干部人才培养选拔的良好机制。

  与“墩苗”相反,现在有些个人、单位,热衷于“镀金”,好“火箭式提拔”。究其原因,都是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规律,脱离了群众路线。人若浮萍必定不利于工作能力的锻炼,揠苗助长更是可能伤害了年轻干部人才。凡此种种,都是大忌,在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必须避免。(曹华飞)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