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当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其活动就会遭遇障碍,政策执行就会陷入困境,会极大地削弱政权的权威性,领导的表态就会被民众轻视或无视,干部的话语会被民众戏谑甚至“恶搞”,我们可以从“俯卧撑”“躲猫猫”“七十码”这样的热门词汇窥见一斑。当政治信任出现危机时,党政部门就可能有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尴尬,即一旦失去公信力,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革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有的领导干部在如何开展群众工作问题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存在能力不足和方法欠缺的问题。习近平曾批评有些领导干部“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甚至不会说话,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有的同志自嘲: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 群众工作方法革新要求我们具有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语言。所谓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即秉持平民立场,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具体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注重人文关怀,满怀热忱地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将群众工作理念渗透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民生问题解决之中;所谓大众化的工作内容,即群众工作要结合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进行,不宜就政治讲政治、就理论讲理论,更不宜论题庞大而空洞无物;所谓大众化的工作方法,即要求群众工作坚持事理结合、情理交融,实现从宣传到传播、从灌输到渗透、从教育到服务的转变,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所谓大众化的工作语言,要求群众工作扩充思想储备,增加新鲜词汇,注重大众表述,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更多地采用与群众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风格,增强群众工作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具有设置灵活、与群众联系密切、了解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实际情况等特征,在群众利益表达和解决社会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尤其是对负责人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同时,应在制度上保障和规范社会组织的职责与权利,鼓励社会组织尤其是弱势群体和阶层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发育,使它们充分发挥表达、维护群体利益的功能,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和载体,成为社会矛盾的减震器和减压阀。(代玉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