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历史看群众路线教育对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发表时间:2013-08-29   来源:重庆日报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灵魂之一。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党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群众路线教育推进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党成立伊始,即以实现工农群众的利益为己任。为此,党非常重视民众工作,如党的一大纲领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必须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到群众中去”,积极推动工农群众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为初创的红军确立的三大任务之一便是“做群众工作”。土地革命斗争中,毛泽东身体力行,“到群众中去”做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从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到写作《寻乌调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尖锐批判了“‘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形式主义,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不仅如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所说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际上也是党的工作路线、认识路线。群众路线教育为党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群众路线教育推进了党的中心工作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千千万万”“浩浩荡荡”,这是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促进了党的战略重心乃至组织方式的及时转变,为坚持并赢得抗日战争凝聚了巨大的民族力量。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作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实现了全党空前团结统一,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创造了前提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在胜利的曙光初现的时候,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清醒。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作出“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共产党人以更加紧密联系群众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迎来了执掌全国政权的“大考”。群众路线教育成为党成功实现中心工作的强大推进器。

  群众路线教育夯实了党的组织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为了更好地履行执政党的历史使命,党非常重视党员的素质提升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其突出之点就是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1951年3月,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强调:“一切党员都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认真地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并及时地向党反映,把党的政策向人民群众作宣传解释。”随后开展的整党建党,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无产阶级觉悟和马列主义水平,扩大了党的队伍,纯洁了党的组织,纠正了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十分冷静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如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尖锐指出的那样:“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着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的倾向。”并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加以解决。刘少奇强调:“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材料中,在党的报刊中,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党始终注意把党的组织基础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十分形象地说道:“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群众路线教育促进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