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
发表时间:2013-10-23   来源:光明日报

  扩大边区影响,最大范围地争取更多的群众支持革命,壮大了革命阵营。苏维埃政府和陕甘红军主动将群众工作做到国民党统治区里,起到了消除“红白(指红军和白军)对立”的积极效果。“当时在敌占区开展工作十分困难,我们就用单线联系的方法,以严密党的组织,主要任务是调查敌情,培养骨干。……随之大力选拔了一批贫雇农积极分子,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力量,还团结了除反动的地主分子以外的开明人士。对地方上的老知识分子也进行争取和团结,从而扩大了党的影响。”《郭廷藩1985年7月谈陕甘边南区、新正县》,载《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第451页)共产党在国统区人民心中也有很高的声望,在群众中流传着“天旱望雨水,人穷望志丹”的歌谣。在危险丛生的战场上,国统区的群众也心向红军,冒险主动支援红军。“当时,国民党军打仗,总拉老百姓用毛驴驮子弹、粮草。我们在前面和敌人一开火,老百姓就拉着牲口朝后边跑,送给红军。”(杨培盛:《和老刘在一起“闹红”的日子》,载《刘志丹纪念文集》第330页)

  正是因为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各级领导与群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所以在危险袭来时,边区的人民群众也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他们。1934年5月,陕甘边红军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甘肃警备第二旅仇良民部和谭世麟部的陇东民团军共1000余人侵入南梁中心区。阎洼子村的老百姓连夜将红军留下的枪支、马鞍、粮食等全部埋藏到地下。第二天,敌人发现了埋藏地点,并挖出了鸡蛋、粮食。为保护埋得更深的枪支和经费,村民武万有冲到敌人面前大骂这些强盗,被打得昏死过去,扔到野地里,后被群众发现救活,却留下终身残疾。随后敌人将牛望台、九眼泉、金岔沟、二将川等村庄的干部、游击队员、农民群众集中在阎洼子村,逼问红军去向和财物埋藏地点,尽管先后有42人惨遭杀害和活埋,但始终没有人开口,敌人最终一无所获。当时在陕甘边苏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充分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苏维埃政府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呵护和支持,所以在危险袭来时,才能看到这种血肉联系的深情,不惜生命的无私付出。

  陕甘边区群众工作和革命斗争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说:“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够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王首道:《中央为刘志丹平反》,载《刘志丹纪念文集》第407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推动党的事业成功的制胜法宝。这是历史的证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基本遵循。(杨元忠 李荣珍 杨元忠系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荣珍系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卢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