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8日电(记者李荣)34岁的刘浪,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开发处的项目主管。不过,她更看重的“头衔”,是沪郊嘉定菊园新区财经管理科的“挂职干部”。她说,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科创”两字,在社区基层,理解得更完整了。 她的这个担任“挂职干部”的机会,得益于上海在基层区县推出的建立区域化党建共同体的探索。组织部门的人说,过去,在一个地区,大大小小各类单位,属性千差万别,有“国家队”,也有市属,也有区属。虽处一地,但像有无形的“墙”,声气难通,资源难以共享。“小社区”与“大单位”,双方如何互相打开大门,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是一条有效的路。 刘浪从中科大毕业后,进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的管理。从中科大到中科院,始终在“高大上”的“象牙塔”里转,而科技成果转化又是一个打通产学研用的“社会工作”。基层“社会学”是她的一门需要补上的“课程”。 在嘉定的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中,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区域之一的菊园新区与科研院所建立了互派干部挂职制度。启动的第一批,刘浪就报名了,在菊园挂职期间,她参与了社区组织的创业工坊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了解了草根创业的需求,理解了草根创新者的内心想法,开始思考科研院所与草根创新创业之间的对接点。 在深化改革中,不管是创新基层治理也好,推进科创建设也好,最本质的就是一条,开放就有活力、放开就是支持。在不断打通行政“边界”的同时,利用区域化党建共同体的平台,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机制创新,是提升社会活力的一个新做法。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认为,推进科技创新,不是哪个街镇、哪个高校科研院所、哪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整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记者到嘉定的组织部门采访,翻开今年的区域化党建“项目表”,排在首位的就是“干部共育”项目,今后互派“挂职干部”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成为一项制度,但实现方式则更为“柔性”,以有效为第一原则,既可“全脱产”,也可半脱产,更可以通过某一项具体的项目来“跟学”。举个例子,如果区域内要实施自来水供水的升级改造工程,工程专家就可到社区挂职,专家可为社区带来技术,社区可为专家带去居民的想法和诉求,民生工程才能成为“民心工程”。 区域内互派“挂职干部”,最明显的效应,就是大家“共同语言”更多了。嘉定的社区干部张清如,目前在中科院微系统所挂职。以前,说起科技孵化器,他的头脑里只有一些书本上得来的概念,如今在挂职中参与了微系统所物联网技术孵化器的实际运营和管理,对那一套流程有了感性的了解。孵化器在他的头脑里“落了地”,如果没有这一条,社区为科创服务,岂不是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