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重塑话语的智慧与艺术
发表时间:2013-05-07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谈官民话语隔阂

    官方语言比民间语言有着更为复杂的利益考虑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可胜:“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仅仅是两者知识修养的不同,背后还是官方和民间两种语言体系的分野。一个是“之乎者也”的官方语言,一个是“村野乡夫”的民间口吻,当遇到了矛盾、争论或者各执一词时,就显得格格不入,有种“鸡同鸭讲”的尴尬和无奈。秀才可以感慨大兵“不讲道理”的简单粗鲁,大兵也可以斥责秀才“满口仁义”的空洞虚伪。

  两种语言的缝隙自古有之。官方语言,例如一项法律的颁布或者对于某项政策的解读,针对的是公众利益、社会事务,必须比“民间语言”有着更为复杂的利益考虑和全局性的平衡需求,大而全成为第一考虑。民间语言是个人情绪和利益的表达,可以无视全局性的利益平衡和各方满意,没有束缚和压力,张扬个性和态度,因此更鲜活、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这两种语言在大部分情况下分别在各自舞台上使用。只有在遇到具体事例和个人利益纠葛的时候,才会发生碰撞,严重时会引起民间语言对官方话语体系的不认同、不认可,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官方语言“翻译”成民间语言,化解社会矛盾。“采风”而来的《诗经》,是官方对于民间语言的制度性借用;而欧美国家试行的案例法等是在用民间经验实例明示官方态度。这些都是在国家层面弥合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缝隙的有效经验。

  官方语言一直滞后于民间语言。宋代民间就开始有现在的白话,但直至晚清,官方语言还是汉代的文言文。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以及媒体的大量出现,二者不得已要面对面了。种种不适应和冲突由此而生。

  譬如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用的是官方语言,诸如“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政治性、必要性、坚持、高举”等词,央视《新闻联播》则把“继往开来、坚持不懈、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前所未有、长治久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来之不易、丰富多彩”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不仅如此,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在摒弃官方话语控制的同时,在网络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第二战场。原本更多的隐藏在酒桌上的民间语言智慧开始突显,从汶川地震时候的“猪坚强”、“范跑跑”,到刘翔的外号“刘退退”、“刘跳跳”,再到风靡一时的“凡客体”……民间语言高手们一次次地将原本悲怆、悲凉、严肃、商业的新闻事件用幽默、简洁、调侃、流行的语汇进行重新编排,成为红极一时的另类话语。相比之下,官员语言的程式化导致了这种分裂的强化。

  官方语言,不论是出自红头文件,还是出自官员之口,都要开始学着说“人话”。

  官话与民话的碰撞,不仅是风险,也是机遇

  江西省新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献忠: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航母style”和逝者罗阳这两条同渊源却不同走向的新闻几乎同时出现,显示了当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存在较深的对立。一方面是智慧的网民模仿韩国“江南style”将“航母style”搬上了网络的平台,一方面是传统的电视报纸用生硬的口吻不遗余力地去塑造为国捐躯的英雄——在同一个事件上,民间与官方的关注焦点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异样。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这种激烈碰撞源自于两者间的隔阂。

  民间话语是自发形成的,非官方话语的民众议程及民间言论,多源于新媒体及自媒体。民间话语的特征是形成的渠道多元化、产生的效果出人意料化(许多后来形成为公众议题的都出自无心,但经过网络的传播及扩大后,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及非理性化等。

  而官方话语是出于国家权力机构中官方媒体的媒体议程和媒体表达。新闻事实经由传统媒体渠道形成官方话语,在形成官方话语的过程中受到执政党的宣传纪律、传播政策、管理条例及地方利益、媒体经济利益等多方力量的纠结。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等合力作用下,计划经济年代行之有效的、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公共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多种思潮、观点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公共舆论场,民间话语空间不断冲击官方话语空间。

  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碰撞,带来的不仅是风险与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话语的多元化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包容。面对民间话语越来越大的冲击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正视,为构建多元、对话、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作出努力。

  一是要坚持理性对话,实施有效互动。政府应该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努力营造对话、互动的机会。政府信息的发布和大众媒体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广听民意,及时与大众的话语进行对话,对非理性的声音及时表明立场,努力建立理性合作、和谐的互动模式。

  二是强调民贵权轻,坚守公共利益。只有在公共利益至上这个理念的共识下,民间话语中那些无理性的、消极的部分才能被纠正和淹没,而官方话语中正面的、高尚的部分也自然会被民间话语推崇和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政府在执政理念上、大众传媒在新闻生产中真正坚持公共利益至上,才能真正去除人民心理的成见、恐惧、愤怒、不确定等不利因素,建构信任的、共识的、充分沟通的社会心理象征体系。

  三是要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话语。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面对众声喧哗的民间话语,政府传播要掌握话语权,主动设置议题,积极抢先参与引导,这样才能获得话语的主动权。

  向几代领导人学习官话民说

  内蒙古满洲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姒传双:官话,在语言学上是指普通话九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后来把官腔和“假大空套板”现代八股文也称作官话。民话,泛指以平民视角观点为内容的民间语言。我觉得在语言上也应坚持群众路线,消解二者隔阂,拓宽沟通平台,畅通服务群众的渠道,尽量做到平易近民、官话民说、官民互补。

  平易近民。《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为政需平易,政言政声政事都应平易。这正是“话须通俗才传远,语必关情方入脑”。

  官话民说。中国共产党的几代杰出领导人都是官话民说的典范。毛泽东语言艺术炉火纯青,语言平易,没有官腔,古朴高雅,韵味悠长,体现了鲜明的大众化风格,有人列举了毛泽东25个语言艺术特点,《毛泽东选集》总共使用不到3000个汉字,却造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巨大丰赡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样举世惊叹,“猫论”、“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小康社会”的概括、“一国两制”的提炼,都令人叹为观止。习近平同志承继胡温之风,无论是当选总书记、国家主席时的讲话,“中国梦”的提出,还是在俄罗斯的谈话演讲,话语方式充满故事性人情味,稳重大气,务实自信,贴近民心,不打官腔,不讲官话,官话民说。

  官民互补。2011年11月10日,“给力”网络流行词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是官民互补的一大尝试。其实,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语言大学。去年笔者在大庆参观道德讲堂,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发现铁人王进喜拼搏精神既表现在脚踏实地的实践行为中,也表现在憨厚纯朴而又激情洋溢的语言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是铁人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群众语言是真正的母语,群众语言最有生命力。

  清洁官方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岳耀勇:前不久,重新看了毛泽东1942年的演讲《反对党八股》,感触颇深。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依旧那么新鲜,似乎是针对今天讲的。毛泽东所历数的党八股八条罪状如今依然到处可见。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在我们今天的政治舞台上随处可见。因此,清洁官方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对于领导干部十分重要。

  话语的隔阂历来有之。文言文与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的代表。官方语言来自民间语言,但是更精炼、更准确。随着官方语言的发展,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八股文出现了,与生动的民间语言逐渐拉开了距离。

  1949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语言的革新。

  从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全中国的共产党人以亲民的姿态和清新的作风展现了自己朝气蓬勃的一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主义、教条主义逐渐弥漫,也影响到语言上,发展到极致时就是“文革”时期。四个伟大、万寿无疆、彻底打倒、永不翻身,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那时,我们已经不会说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深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回实践,文风和语言风格返璞归真,八股化的空洞语言逐渐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唯上唯书本的教条主义思维定势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官方语言八股化的倾向又沉渣泛起。特别是近年来,穿靴戴帽式的文风日渐兴盛,似乎不戴上那些帽子就是政治问题;冗长乏味的文章遍地皆是,只求面面俱到而毫无个性和新鲜观点;圆滑推诿成为不少官员的护身符,话语永远不着边际。官方话语面临着又一次清理。

  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民间话语前所未有地繁荣。不仅每一位公民都有了充分的发言权,而且发言的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变化,更加生动、有趣,展现出更加真切的民意。

  两相比较,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产生鸿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以为,官方话语来自民间,应该在民间话语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既有官方客观、准确、明晰的观点和充分的事实、法律依据,摒弃那些空洞的穿靴戴帽、圆滑的敷衍塞责和生硬的八股词汇,又有亲民的姿态、简洁的文风和生动的个性,摒弃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架势、离题万里的恶劣文风和生硬冷淡的工作态度。这点我认为毛泽东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翻遍“毛选”五卷,你可以找到无数像《反对党八股》那样生动又深刻的好文章。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志们共勉,一起为清洁我们的官方语言努力。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