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合传统产业为支点 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 以发展新能源为亮点
内蒙古伊泰煤制油项目。记者 吴勇 摄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在能源工业推动下迅猛发展,曾拿下国内各省区市“增速8连冠”。然而,能源工业在给内蒙古带来辉煌的同时,也埋下了隐忧——产业缺乏竞争力、增长速度与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系列问题怎样解决?可持续发展之路何在?热爱草原的人们在急切地寻找答案。
近年来,内蒙古以整合升级传统能源产业为支点,以建设多元、多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发展新能源为亮点,走出了一条资源、能源型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特色之路。
依托煤炭,高标准打造支柱产业
夏日的乌海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与这绿色同样激越人心的是,今年上半年乌海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地区生产总值依然实现14.8%的增幅,增速居全区第一位。
乌海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保增长成绩,得益于近年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扶持规模企业的系列举措。他们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标准,在煤炭开采、焦炭等行业关停规模小、污染重的企业1560户,同时又以高于国家产业准入门槛的标准审批项目,促进洗煤、焦化等传统行业提质升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国家级的煤焦化基地和PVC下游产品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把资源、资金、技术向大企业集中,能切实从采掘、加工、转化各个环节,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企业的利润率,同时为延伸产业链、多元发展提供可能。”乌海市市委书记鲍常青说。
高标准打造支柱产业——不仅在乌海,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都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
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资源特别是种类丰富、质量优良的煤炭资源,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703亿吨,年产煤炭9.79亿吨,双居全国首位;2011年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区GDP比重12%,占工业利润近一半。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宏观经济走软,以及企业成本、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加大等新难题、新挑战,煤炭业如不能强筋健骨、转型升级,“财富”就有可能沦为“包袱”。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提出,资源富集是内蒙古的优势与财富,要发挥好资源优势,就必须将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011年,全区启动新一轮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根据方案,到2013年,全区地方煤炭企业将由353户减少到80至100户;地方企业中将形成1至2户亿吨级、5至6户5000万吨级、15至16户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目前全区煤炭业资源回收率已提高到60%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到90%以上,原煤百万吨死亡率稳定下降并保持在0.05左右。
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无论走进哪家煤矿,你看到的都是一座座现代化大型矿井,以及全封闭的煤炭采掘、输送、储藏、装运设备。那简陋脏乱的小煤窑,那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那遮天蔽日、迷目塞鼻的煤炭粉尘,都已成为过去……
延伸产业,高层次发展多元经营
在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在重型卡车装配线上紧张地忙碌着。总投资10亿元的重型载货汽车生产线是乌海市装备制造业和产业转型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生产的重卡使用的燃料是液化天然气,每公里比使用柴油节省1元左右,大大降低了车辆运行成本。
煤的“蝶变”,正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一个缩影。
越是“一煤独大”,越要提早防范陷入资源枯竭困境,尽快克服对能源产业的路径依赖。自治区提出,积极转变黑色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延伸、升级和多元化。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草原未来的发展铺设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子。
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指出,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自治区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构建以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目前区内煤基延伸深加工方面已经建成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多个项目,规模与技术装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针对能源、资源性产业“独大”的突出矛盾,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投资力度,积极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自治区正在通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稀土、新能源、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努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力争在“十二五”末,培育形成60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主导产业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目标明确、规模较大、链条较长、协作配套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万亿元,工业经济贡献率超过50%,形成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建成20个国家和自治区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带动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
追风逐日,高起点培育清洁能源
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草原上,数百台白色的风车顺次排开,塔架直插蔚蓝的天空,巨大的风叶缓缓旋转,成为苍茫草原上的一道壮美景色。近年来,科左中旗走上了“追风逐日”的科学发展之路,在草原上打造起一座“风电航母”——目前全旗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18万千瓦,实现发电23.8亿千瓦时,销售收入12.8亿元,上缴税金近1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草原上新能源的“储量”同样让人艳羡——风能资源居全国之首,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国家气象局对全国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风能资源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内蒙古已探明可开发的风电资源可装机容量达3.8亿千瓦,相当于16个三峡水电站!
把培育新能源作为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作为拉动新能源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清洁能源的开发方面,内蒙古有独特的优势,这些资源的拥有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开发的起点也要高,立足科学发展,对标国际先进。”谈到新能源前景,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潘逸阳信心满满。
截至目前,全区风电装机已经突破100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在1.5亿千瓦以上。鄂尔多斯市205千瓦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电站已并网发电;国内首套年产15万吨生物基柴油生产线和年产生物柴油、汽油12.5万吨,年产燃料乙醇10万吨等项目相继在各地建成;阿拉善盟、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三个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已进入建设阶段;二连浩特市大型风光互补可再生能源城市供电系统示范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针对今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自治区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风力发电装机达33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30%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是那方神奇富饶的草原,一个崭新面貌的“能源内蒙古”正在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吴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发展观)转变 “走进前列”不是梦
已是最后一篇
-
(发展观)转变 “走进前列”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