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书写“中国精度”
发表时间:2012-07-02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精度”折射“中国智慧”

  独创发射N+1个航天器,减少发射次数,降低成本

  经过20年试验,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了建设空间站的三大基本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到80%

  神九任务之所以在技术精度上出类拔萃,来自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精心谋划准备。“中国精度”背后,体现着“中国智慧”的独特力量。

  “交会对接任务,从总体方案到具体实施都是我们独立自主研发的。具体到交会对接机构、测量和控制技术,都是我们的科研单位自主研发,不是学别人的,更不是引进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从总体方案上讲,如果按照国外当时用的飞船和飞船对接,看起来简单,但是飞行成本高。做3次交会对接,需要发射6次飞船。我们研制了目标飞行器,要进行N次交会对接,我们发射N+1个航天器就行,减少发射次数,降低成本。这种做法和国外不同的是,既完成现有任务,又兼顾未来发展和效益,这是中国独创。

  降低成本当然不是唯一的目的。神九航天员在天宫10天左右的生活和工作,证明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担起一个小型的长期在轨运行的轨道站或是空间实验室的重任。航天员们这次在天宫上进行了10多项医学科学实验,首次进行了在轨质量测量,在住得好、吃得香、睡得安稳的同时,各项任务也完成得好。

  “神九任务中,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沉着冷静、操纵精准,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在轨的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较长时间在轨驻留并系统性地开展空间实验,首次有女航天员执行任务的创举。”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说。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也是空间站技术验证的前奏。采用了未来空间站要用的技术,如控制技术和电源技术,为未来空间站的研发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从技术难度上,极具挑战性。

  “一次成功不是完全的成功,多次飞行可以确保技术的成熟度、飞行的可靠性和系统间的协调性。”周建平说,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表现证明,这个挑战我们能够成功应对。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集中展示。到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实施20年,中央财政安排390亿元人民币经费,主要用于技术研发、样品研制、飞行产品的生产,试验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消耗。20年中,通过9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10次飞行试验,4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到神九任务圆满完成,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建设空间站的三大基本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技术。

  “我们建成了较为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的体系。取得了900余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加强了国家航天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带动了相关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研究。”王兆耀介绍说。

  20年载人航天事业结出的最大硕果之一,是一支风华正茂的年轻航天人队伍。现在,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岁至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到80%。

  到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规划折射出中国采取了稳扎稳打、符合国情的务实发展道路。这种精心规划甚至比精湛技术的提升更加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36681&encoding=UTF-8&data=AAs9qQAAAAcAAClDAAAAAQAk4oCc56We5Lmd4oCd5Lmm5YaZ4oCc5Lit5Zu957K-5bqm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Adpor96zhAAHO89elPxNQg3ghxMAhQF7YNMTdQ4sLT3M7ya0nRSrEVqa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36681&encoding=UTF-8&data=AAs9qQAAAAcAAClDAAAAAQAk4oCc56We5Lmd4oCd5Lmm5YaZ4oCc5Lit5Zu957K-5bqm4oCdAAAAAAAAAAAAAAAvMC0CFQCT06uxNxpRl4_bCoJ55ZIBbyWU6gIUQx5xF0UDUBuMzAdsGRfjTQjG4Wk.&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