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居,如诗似画。
“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苏州正在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整合更多的资源,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像抓经济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精神保障。
近日,姑苏城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儿:“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首度在国家级层面建立起昆曲艺术人才传承创新机制;苏州名人馆正式对外开放,馆中展示的445位姑苏先贤,彰显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决策者“接力”保护古城“活化石”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97处。相对于很多城市的‘千城一面’,苏州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历史上建城以来的格局和文脉。”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表示,历任决策者都在“接力”保护好、利用好散落在古城深处的“活化石”,使苏州的历史文化以更好的形式彰显于现代文明之中。
作为历史文化名人唐伯虎的故居所在地,桃花坞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引起广泛关注。工程负责人曾身涛告诉记者,指挥部专门派人对141口古井、49棵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建筑风貌不仅有明清风格,还有现代苏式风格,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苏州古典园林建成“监测预警系统”,将监测预警管理覆盖到了园林保护修复的各个方面;利用民间资本开展古建筑、古村落修复。如今的苏州,已有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遗产保护正在从过去的经验型走进科学型、规范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春天里”。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有序,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样欣欣向荣。
截至目前,苏州共有336项非遗入选各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更高层面上创意惠民模式
暑假,苏州图书馆平江分馆挤满了前来享受“悦读”时光的小朋友,手捧心爱的《笑猫日记》,读累了还能去多媒体室看一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苏州,像这样“一出家门即到”的图书馆分馆已达131家。
“图书馆越到基层建设能力越差,去的人也就越少,总分馆体系便在这样的困境下应运而生。”苏州图书馆副馆长许晓霞介绍,总分馆体系的意义在于将“服务标准”下放到基层,人员由总馆统一培训、配置,总馆还会将品牌讲座、展览、读书活动等延伸进分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2011年4月,苏州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意味着苏州要在更高层面上彰显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明进程。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表示,文化惠民不能局限于送电影、送戏等形式,必须通过创新打造文化惠民的“苏州模式”。
围绕这一目标,苏州出台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积极推进设施网络建设、数字服务提升、文化惠民、制度设计研究和文化人才培育五大工程。
文化产业成转型升级“新引擎”
4月28日,首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开幕,这是我国首个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专业性博览会。
文化产业占用资源少、产值效益高,是苏州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嵘说,依托资源优势提升水平、依托重大项目形成集聚、依托开放型经济扩大规模,苏州正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企业的发展,必须跨越与金融之间的鸿沟。”苏州文广新局产业处副处长李红介绍,今年,苏州设立“苏州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为7家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4亿元;“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进入募资阶段。“与此同时,创博会效应也开始显现,170多个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近10亿元。”
通过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相融合,苏州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去年,苏州动漫创作总时长约1.7万分钟,占全国总分钟数的7%。”李红说,动漫是苏州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文化融入苏州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
目前,苏州已有7个国家级、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集聚文化企业1.5万多家。陈嵘介绍,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93.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文化产业已成为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苏 雁 许学建)
- 上一篇:
-
《山乡飞出的歌》:唱出山乡的变化 唱出美好的生活
已是第一篇
-
《山乡飞出的歌》:唱出山乡的变化 唱出美好的生活
- 下一篇:
-
文化在你我身边流淌: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述评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在你我身边流淌: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述评